巢湖论坛生活提示:冬季儿童宜防病毒疹(2013-11-28)
作者: wwwccc
冬季气候寒冷,由于许多儿童的身体抵抗力较弱,容易患上病毒感染性疾病。除了全身症状外,不少患儿还同时伴有皮肤发疹,称为“病毒疹”。病毒疹是因感染病毒而引起的皮肤发疹的总称。因此,冬季儿童宜防病毒疹。
病毒疹的皮疹多为红斑、丘疹,有痒痛感。其特点是发病一般较急,常常伴有发热、咽痛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也有合并腹泻及食欲不振的现象。有关统计资料表明,患者大多数为婴幼儿,这应引起家长们的普遍重视。
皮疹的出现可能是内脏器官病毒感染的最早体征。所以,还应密切观察是否出现其他系统的症状,特别是胃、肠、心脏等脏器。如果出现胸闷、心率快、头痛、呕吐等症状,就应该及时上医院检查。经过仔细全面的检查,就会抓住造成病毒疹的“元凶”,以求达到彻底的治疗。
如果病毒疹的其他症状不明显,一般持续5~7天自愈。如同时伴有发热、咽痛等,可煎服诸如金银花、连翘、大青叶、板蓝根、贯众、蝉蜕之类的中药。一边对症治疗,一边观察,直至痊愈。如果症状加重,则应及时送医院诊治。
巢湖论坛生活提示:入冬宜防流行性出血热(2013-11-28)
作者: wwwccc
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可能是由病毒引起的。这种病毒在很多鼠体内繁殖,并在鼠群中传播。病理研究表明,它是通过两种途径传染给人类的:一是叮咬鼠类的小虫(如螨、蜱),又叮咬人体,把病毒带入人体;二是含出血热病毒的鼠屎污染了人类的破损皮肤。
每年4~7月,人类的生产劳动很频繁,与田野里的鼠接触增多,病人也增多。到了冬天,田野里的鼠类为了觅食,向居民点靠拢,病人再次增多。这就是流行性出血热每年流行的双峰。因此,有关专家提醒,入冬宜防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的特点是:起病急,有突然发病、头疼、腰痛、眼眶痛、皮肤和黏膜充血、皮疹等症状。3~5天后,病人的体温下降,病情反而加重。随后出现低血压、休克、少尿及肾功能损伤;尿中有大量蛋白、红细胞、管型,还有膜状物。如抢救不及时,可危及生命。一般说来,患者过了低血压、休克、少尿这一时期,进入多尿期后,可恢复健康。对出血热的治疗强调“三早一就”,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并就近治疗,不可随意搬运,以免加重病情。
冬季预防流行性出血热宜采取哪些措施呢?
第一,灭鼠、防鼠是消灭出血热的关键性措施。可于本病流行之前,大力开展灭鼠活动。
第二,大搞环境卫生,清除杂草,除害灭病,保持室内通风干燥、清洁。村民应人畜分居,尽可能不居住厨房、粮仓等鼠类常出入之处。
第三,在流行此病的地区工作时,将衣服的领口、袖口和裤管扎紧,防止螨类进入衣内;必要时应涂防护药膏。
第四,药物内服。在流行此病的季节里,运用中药内服以保护易感人群。①出血热预防片:陕西中医学院郭谦亨等,采用玄参、生地、丹皮、板蓝根、五味子等清热凉血、解毒活血、滋阴之品,创制成“出血热预防片”,于每年10~12月发病高峰内投药预防,共9次,每次服药3天,间隔7天,每天服药2次,每次5片。经对照试验,证明本方确有良好的预防作用。②复方螃其菊汤(片):螃其菊10克,大青叶、板蓝根、鱼腥草各15克(亦可按比例制成片剂),煎汤取汁,每日服用1剂,于5~6月或10~12月份投药,服用5天,停5天。据报道亦有良好防病效果。
巢湖论坛生活提示:冬天老年人宜防骨折的发生(2013-11-28)
作者: wwwccc
冬天,由于天寒地冻,路面滑,老年人外出,如不小心,跌倒后极易发生骨折。
那么,为什么老年人容易发生骨折呢?
俗话说“人老腿先老”。随着年龄的增长,人进入老年期,肌肉、关节、骨骼都会发生变化。肌肉的重量逐渐减小,肌纤维萎缩,肌肉的伸展性、弹性、兴奋性也减弱,容易发生疲劳。老年人新陈代谢率减慢,骨头含钙量减少;加上性激素因性腺功能减退而分泌减少,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分泌甲状旁腺素增多,导致骨头大量脱钙,引起骨质疏松。同时,老年人的关节等重要部位,常因骨质增生、关节变形及关节周围软组织的长年磨损,发生纤维化而变得僵硬、不灵活。这样,老年人站立不稳,行动不便,步履蹒跚,稍有不慎,跌倒后就易造成骨折。
老年人最易发生的是股骨颈囊内骨折,这种骨折是跌跤后臀部先着地所致。猛烈的冲击使股骨颈发生断裂,骨折断端移位,在髋胯部会产生剧烈疼痛,不能站立行走。平卧在床上,发生骨折的伤腿比另一侧健肢缩短3~6厘米。有时骨折断端向上嵌入,病人仍然走路、跛行,但很疼痛。
除此之外,老人跌倒后,还可见股骨粗隆间骨折、科雷氏骨折、腕部骨折、肋骨或脊柱骨折等。老年人不管发生哪一种骨折,都会造成痛苦,甚至遗留残疾。因此,冬天老年人宜防骨折的发生。
巢湖论坛生活提示:冬季宜防肩关节周围炎(2013-11-28)
作者: wwwccc
肩关节周围炎是中老年人极为常见的一种骨关节周围病变。其主要症状是肩部疼痛,多见于50岁左右的人,故又名“五十肩”,中医还称之为“肩痹”、“肩凝症”、“漏肩风”。本病常与冬季感受风寒、外伤等因素有关,一般由肩关节周围的滑液囊、韧带、肌肉、肌腱或神经的病变所引起。因此,冬季宜防肩关节周围炎。
那么,冬季如何做好肩关节周围炎的预防和家庭调养呢?
第一,防止寒邪的侵袭。冬季天气寒冷,肩关节周围易发炎,应注意防寒保暖,在寒冷的阴雨天尤其要注意肩部的保暖。
第二,中药辨证食疗。身体阳气不足的人,容易生寒,即所谓“阳虚生外寒”。阳虚的人又容易受自然界寒邪的侵袭,有这样体质的人应该经常服用一些补气壮阳之品,以驱寒邪,如当归、生姜炖羊肉、附子炖狗肉以及中药辨证治疗。
第三,劳动和运动都要适当,注意防止肩关节扭伤。扭伤后应及时治疗,服药、理疗、按摩,不使淤血阻塞经脉,以防本病发生。
第四,局部推拿。这是通过在肩部施行一些简便易行的推拿手法,达到改善病部血运、促进炎症吸收、解除肌肉痉挛、松解关节粘连、恢复关节功能等效果的调养疗法。包括揉捏肩周、掐拨病部等手法。
第五,物理疗法。这是本病的一种辅助疗法。在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关节营养等方面有很好的作用。尤其是在冬季及气候转冷的时候,本疗法对病肩疼痛、僵硬等症状的缓解有明显效果。物理调养疗法很多,可根据自己家中的条件选用。如用电热肩(褥)、红外线灯泡烘烤病肩,具有祛风除湿、散寒利节的作用;还可用中草药汤汁熏洗病肩,用坎离砂、热敷袋热敷病肩等,每日1~2次,若与推拿配合使用,则疗效更显。
第六,医疗锻炼。这是一种积极主动的调养疗法,又是一种针对疾病性质的体育锻炼,具有明确的医疗目的。①如病肩在右侧,先将患臂自然弯曲置于胸前,另一手臂从胸前经过,将四指并拢搭在患肩上,大拇指放在患肩的压痛点上,在水平位来回地作弹拨法(与肌纤维方向垂直),力量由轻到微重,每分钟弹拨60次,每天做3~5回,每回3分钟。②双脚八字形站稳后,将患侧手用力摸到头顶部,若可攀达头顶,则尽量绕过头部直摸到对侧耳朵,每天做5~7次。③面对或侧对墙壁,举臂摸墙,使高度逐渐上升,每天做3~5次。④在房间内装置一个固定滑轮,一条尼龙绳从滑轮回槽中通过,患者双手各握住一个吊环,然后用侧肩用力拉绳,使患臂上攀。拉力时切莫求快、过重,每天做5~7次。
巢湖论坛生活提示:冬季宜防“腰腿痛”(2013-11-28)
作者: wwwccc
医学上把“腰腿痛”称为坐骨神经痛。人的脑子和神经是负责人体全身活动的。坐骨神经是人身上最大最长的神经,从腰部一直分布到两条大腿、小腿和足部。人的下肢活动主要由坐骨神经支配。如果坐骨神经发炎或受到其周围病的压迫,就会引起腰、臀部、大腿、小腿酸痛。当弯腰、行走、咳嗽、打喷嚏或者蹲下大便时,疼痛更厉害,严重时可影响工作和生活。所以,冬季宜防“腰腿痛”。
坐骨神经怎么会发炎呢?中医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腰腿部受风、受潮、受寒等,所以这病俗称“寒腿”。另外,得了风湿、感冒、结核等,或者受了外伤,也能引起坐骨神经痛。
那么,时值寒冬,怎样做好本病的防治工作呢?
第一,适当休息。正在发病,腰腿疼痛的时候,要躺下休息,最好睡硬板床,腰间垫一个小枕头,以保持腰和尾椎骨地方的肌肉松弛。发病不太厉害,也要适当休息,暂时不要扛东西,不要从事重体力劳动。
第二,注意保暖。特别是要注意不让腰和尾椎骨的地方受风、受寒、受潮,以防病情加重或复发。另外,咳嗽、打喷嚏时不要用力过大,否则会牵动神经,加重疼痛。腰腿疼痛时,可在腰、腿上拔火罐或者用热砂袋、热水袋作热敷。
第三,服用中药。独活寄生汤:独活6克,桑寄生18克,防风18克,秦艽12克,当归12克,川牛膝6克,白芍9克,茯苓12克,党参12克,制附子6克,桂枝3克,水煎服,每天服用1剂。
第四,体疗。为了加速慢性期坐骨神经痛的早日痊愈,这里介绍一套“一睡,二坐,三站”的自我体疗康复办法。一睡:仰卧、屈腿,轮流伸直两腿,接着向上轮流举腿。一般健侧下肢一下子能直举到与床面成90度,患侧下肢开始多半仅能举40度左右,以后可逐步增加直腿高举的角度。二坐:正坐在床沿或椅边,足跟着地,足尖翘起,两手平放大腿上,随后逐步向前弯腰,两手也同时推向足部。在初练时,两手或许只能推到小腿上,练久以后,能抵达足背和足尖。三站:两手叉腰直立,先轮流直腿向前举起,接着尽量分开两腿站立,轮流弯曲左右膝部,使身体呈弓形下蹲,这样另一侧未弯曲的下肢便受到一股伸直的牵拉力作用。
这套自我体疗康复方法,应该每天进行2次,可安排在早晚各1次,每次都应一气呵成,每个动作可重复20遍左右。只要持之以恒,经过几个月后,不但坐骨神经痛的症状会销声匿迹,两腿的灵活性也会大有好转。
巢湖论坛生活提示:冬季宜防治手脚裂口(2013-11-28)
作者: wwwccc
手脚干裂,在医学上称之为“手足皲裂”,是冬季常见的一种皮肤病。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人体皮肤上有许多皮脂腺,经常分泌油脂,保持皮肤滋润、光滑、柔嫩,使皮肤保持一定的弹性。而手掌、脚掌处却没有皮脂腺,不能分泌油脂,皮肤缺乏脂肪的滋润,手掌、脚掌的角质层(皮肤最表面的一层)又较厚,缺乏弹性,因而很容易干燥、粗糙、裂口。特别是老年人,由于皮肤老化,这种现象就更明显了。
除了上面这些生理上的原因外,手足皲裂还同外界环境因素有密切关系。如冬季气候干燥寒冷,手脚暴露于外界,容易受寒风侵袭,或因工作关系经常用碱性较强的皂类、洗涤剂等洗手、洗衣物,或经常接触能够溶解脂肪和吸收水分的物质,或因长期不断的机械摩擦、外伤等刺激,使皮肤逐渐变得肥厚、干燥和粗糙,失去固有的弹性和伸延性,当遇到机械性的损伤时,便容易发生裂伤。农民、水泥工人、渔民、牧民、洗染工人、炊事员和户外工作者易患手足皲裂症,称为“职业性皮肤症”。
另外,手足皲裂也可能是某些皮肤病的症状,如鱼鳞病、皲裂性湿疹、角化干燥型手足癣、绝经期角化病、对称性掌跖角化病等患者,都可有手足皲裂现象,称为症状性掌跖角化症。
预防手足皲裂的办法:一是要经常注意保护皮肤,冬季外出或在室外工作,应穿戴厚暖的鞋袜和手套。二是要尽可能减少洗手次数,洗手后要及时擦干并涂擦无刺激性的液性油脂或护肤膏,如凡士林、羊毛脂、鱼肝油膏、硅霜、植物油类或市售护肤油膏、油包水剂型的乳、霜、膏等。三是因工作需要必须接触潮湿或有刺激性的物品时,应事先涂擦上述油膏,以保护皮肤。
对已发生的手足皲裂,根据程度不同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皮肤增厚明显,皲裂较重时,可先用5%~10%水杨酸软膏或15%尿素软膏涂擦患处,至皮肤变软、变薄、裂隙变平复时,改用鱼肝油(鱼肝油10~20克,凡士林80~90克,5%蜂蜡适量)、羊毛脂膏(羊毛脂30~50克,白凡士林50~70克),待裂口基本平复后,可改用20%硅霜。新生产的1%尿素膏对皲裂疗效较好。
此外,也可以使用中药10%~20%白芨膏、紫草油膏、甘草红花油搽剂(红花油15毫升,青黛5克,甘油50毫升,白酒或75%酒精30毫升调匀)外擦。同时,小剂量长时间(3~6个月)服用维生素A,也可使手脚皮肤逐渐恢复正常。
巢湖论坛生活提示:专家支招预防冬季常见病(2013-11-28)
作者: wwwccc
入冬以来,天干气燥,昼夜温差大,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等各种冬季常见传染病开始“频繁入侵”,心血管病、高血糖病等慢性病发病率也“大幅上扬”。
眼下正值冬季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记者昨日从市疾控中心获悉,目前除甲流高发外,流行性腮腺炎、流脑等呼吸道传染病和慢性病多发。专家提醒市民,要经常通风换气,适当增加户外活动,注意合理饮食,谨防冬季流行性疾病和慢性病缠身。
记者在郑州人民医院发热门诊看到,医生都戴着口罩,门诊部的门口,还摆放着 “医用一次性防护服”。该门诊大夫告诉记者,入冬以来,气温下降,呼吸道感染病例和心血管病例呈明显上升趋势。来自市儿童医院急诊科的数据显示,近半个月以来,该科每天有四五百名呼吸道感染的病人,几乎占门诊量的一半。
“我市冬季常见传染病是流感、流行性腮腺炎、水痘等,其共同特点是发病初期以高热为临床表现。” 市疾控中心传染病科科长李晓红提醒市民,预防传染病首先要认识传染病,了解高发传染病症状,有问题及时就医。
李晓红介绍,流感是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我市每年冬季流感的高发期在每年的11月和第二年的3月。通过飞沫、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或与被污染物品的接触传播。症状是,急起高热、全身疼痛、显着乏力和轻度呼吸道症状。
市疾控中心统计数据显示,流行性腮腺炎高发人群是小学生,从每年的10月到第二年的春季持续出现,李晓红说,出现流行性腮腺炎与生活环境和疫苗的接种率高低有关。它由腮腺炎病毒侵犯腮腺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并可侵犯各种腺组织或神经系统及肝、肾、心脏、关节等器官。病人是传染源,飞沫的吸入是主要传播途径,接触病人后2~3周发病。主要表现为一侧或两侧耳垂下肿大,肿大的腮腺常呈半球形,以耳垂为中心边缘不清,表面发热有阵痛,张口或咀嚼时局部感到疼痛。
据悉,水痘也是冬季高发传染病的一种,它由水痘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病毒存在于病人鼻咽分泌物及水痘疱疹的浆液中。从病人发病日起到皮疹全部干燥结痂,都有传染性。病初,主要经飞沫传染。皮肤疱疹破溃后,可经衣物、用具等传染。
据李晓红介绍,常见传染病,可以通过手来传播,腹泻尤其是儿童腹泻等消化道传染病,半数以上都是通过手传播感染上的。洗手是预防传染病非常有效的方式,她建议市民勤洗手,尽量少去人多的地方,注意锻炼身体,注意饮食的平衡,多喝开水。
冬季也是慢性病高发期,主要指心脑血管疾病、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慢性气管炎、肺气肿等)。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性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老年人是慢性病的高发人群。市疾控中心慢性病科科长刘建勋说:“每年的11月到第二年的3月,是一年中心脑血管病发病的高峰期,自测是预防慢性病重点。慢性病患者要间断地测量血压,定期半年左右测量血脂、血糖。建议市民在冬季要合理膳食、积极预防,并定期去医疗机构体检。”
巢湖论坛生活提示:冬季常见病“五防”(2013-11-28)
作者: wwwccc
进入冬季,气温逐渐下降,会影响人体生理、病理的变化 ,尤其是中老年人机体功能衰退,适应能力减弱,往往导致旧病复发,因此要做好“五防”。
防感冒 感冒是中老年人冬季常见病,往往诱发或加重“老慢支”、支气管扩张、哮喘等疾病,且反复发作,迁延不愈,极易诱发肺心病。因此,要重视感冒的预防,加强耐寒锻炼,坚持户外活动、冷水洗脸、热水洗脚,提高人体免疫力和抵抗力。
防中风 天冷可使人的交感神经兴奋,导致全身血管收缩,这些都可使血压升高,促发脑溢血。因此,要重视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动脉硬化等原发疾病的治疗,如出现突然眩晕、剧烈头痛、视物不清、肢体麻木等中风先兆,应及时就医。
防心梗 病变的冠状动脉对冷刺激特别敏感,遇冷收缩,甚至使血管闭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诱发心绞痛,重者发生心肌梗塞。因此,中老年人应重视保暖,根据天气变化随时增添衣服、被褥,还要定期进行心血管门诊体检。在医生指导下选用降血压、降脂、扩血管和防心肌缺血、缺氧药物。
防胃病 患有胃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的中老年人,到了冬季往往会旧病复发。这是由于寒冷刺激人的神经系统,兴奋性增高,致使胃肠调节功能发生紊乱,胃酸分泌增多,刺激粘膜或溃疡面,从而引起胃病复发。因此,要注意胃的保暖和饮食调养,膳食应以温软淡素易消化为宜,做到少食多餐,忌食生冷,戒烟限酒,还要选服些温胃暖脾的中成药。
防尿频 天冷,有很多中老年人特别是患有前列腺增生症者,夜间尿频尿多,少则三五次,多则10余次。尿频不但干扰睡眠,而且常因频繁起身而感受风寒,加重呼吸道疾病的感染及心脏负担。可采用食补方法进行调理,如虾、韭菜、羊肉、狗肉、核桃仁等,均可起到补肾的作用。
巢湖论坛生活提示:预防冻疮宜从初冬开始(2013-11-28)
作者: wwwccc
在冬季生活中,冻疮虽然算不上什么大病,发作起来真让人痒痛难忍。冻疮虽然常常发生在寒冷的隆冬时节,但是,现代医学认为,预防应从初冬开始。
临床研究表明,预防冻疮首先应从秋末冬初起进行耐寒锻炼。具体方法是:用冷水浸泡往年常生冻疮的部位,如手和脚,开始每天浸泡半小时,以后浸泡一小时。其次是应注意局部保暖,如外出时使用口罩、手套、防风耳套、围巾等,鞋子也应穿暖的,但不宜过紧。另外,还可适当吃些牛肉、羊肉、狗肉等温性食品,以增强身体的耐寒能力。
局部按摩是预防冻疮最好的方法。一是手按摩:两手合掌,反复搓摩,使其发热,左手紧握右手手背用力摩擦一下,接着右手紧握左手手背摩擦一下,反复相互共摩擦15~20次;二是脚心按摩:坐床上,屈膝,脚心相对,左手按右脚心,右手按左脚心,两手同时用力,反复按摩15~20次;三是腿按摩:坐床上,腿伸直,两手紧抱大腿根,用力向下擦到足踝,然后擦双大腿根,一下一上为一次,共擦15~20次;四是臂按摩:右手掌紧按左手腕里边,用力沿内侧向上擦到肩膀,再翻过肩膀,由臂外侧向下擦到左手手背,这样为一次,共做15~20次。右手做法与左手相同。
巢湖论坛生活提示:冬季养生在于“藏”(2013-11-28)
作者: wwwccc
冬三月草木凋零、冰冻虫伏,是自然界万物闭藏的季节,人的阳气也要潜藏于内。因此,冬季养生的基本原则也当讲“藏”。由于人体阳气闭藏后,人体新陈代谢相应就较低,因而要依靠生命的原动力———“肾”来发挥作用,以保证生命活动适应自然界变化。冬季时节,肾脏机能正常,则可调节机体适应严冬的变化,否则,即会使新陈代谢失调而产生疾病。因此,冬季养生很
重要的一点是“养肾防寒”,以下几点是贯彻这一原则的要点。
精神调养:除了重视保持精神上的安静以外,在神藏于内时还要学会及时调摄不良情绪,当处于紧张、激动、焦虑、抑郁等状态时,应尽快恢复心理平静。同时,在冬季还要防止季节性情感失调症的发生。所谓季节性情感失调症,是指一些人在冬季易发生情绪抑郁、懒散嗜睡、昏昏沉沉等现象,并且年复一年地出现。这种现象多见于青年,尤其是女性。预防的方法是多晒太阳以延长光照时间,这是调养情绪的天然疗法。
饮食调养:冬季饮食养生的基本原则应该是以“藏热量”为主,因此,冬季宜多食的食物有羊肉、狗肉、鹅肉、鸭肉、萝卜、核桃、栗子、白薯等。同时,还要遵循“少食咸,多食苦”的原则:冬季为肾经旺盛之时,而肾主咸,心主苦,当咸味吃多了,就会使本来就偏亢的肾水更亢,从而使心阳的力量减弱。所以,应多食些苦味的食物,以助心阳。冬季饮食切忌粘硬、生冷食物,因为此类食物属“饮”,易使脾胃之阳气受损。
起居保健:《黄帝内经》里指出:“早卧晚起,以待日光。”意思是,冬天要早睡、晚起,起床的时间最好在太阳出来后为益(尤其对于老人而言)。冬季起居养生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穿衣要讲“衣服气候”,指衣服里层与皮肤间的温度应始终保持在32℃~33℃,这种理想的“衣服气候”,可缓冲外界寒冷气候对人体的侵袭。其次,要注重双脚的保暖。由于脚离心脏最远,血液供应少且慢,因此脚的皮温最低。中医认为,足部受寒,势必影响内脏,可引致腹泻、月经不调、阳痿、腰腿痛等病症。其三,冬季定时开窗换气有利于身体健康。其四,蒙头睡觉不可取。冬天蒙头睡觉极宜造成缺氧而致胸闷气短。其五,夜间忌憋尿。由于冬夜较长,长时间憋尿,会使有毒物质积存而引起膀胱炎、尿道炎等。
锻炼强身:俗话说:“冬天动一动,少生一场病;冬天懒一懒,多喝药一碗。”事实证明,冬季多参与室外活动,使身体受到适当的寒冷刺激,可使心脏跳动加快,呼吸加深,体内新陈代谢加强,身体产生的热量增加,有益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