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3213|回复: 1

让城镇化与农业产业化互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7-9 15:55: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新阶段的经济体制改革,要着眼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逐步建立城乡统一发展的长效机制,加快城镇化、农业产业化步伐,根本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城镇化与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要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城镇化是发展的必然规律     从世界各国发展的历史来看,城镇化的不断推进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人口向城市的集中以及产业的非农业化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经济越发达的国家,城镇化的程度越高,城乡差别也越小。内需不足、农民收入过低和增长乏力、就业压力大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都与城镇化水平滞后有关。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积极推进城镇化,以拓宽就业渠道,使更多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入第三产业,从而达到减少农业人口、提高农业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并扩大农民消费,化解内需不足的矛盾,促进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今后农村的发展必须向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产业化和农产品品质的高级化和深加工要效益,农产品必须走先经过深加工再走向市场的路子,通过获得高附加值来增加农民的收入。城镇化在这个过程中将发挥三个重要作用:一是吸收农村富余劳动力,二是为农产品提供更为广阔的交换市场,三是提供农业生产现代化和农产品深加工所需要的工业产品。在完成这三个任务的同时,工业的发展也就获得了劳动力、原材料和市场的保障,工农业发展将获得双赢的效果,而城镇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也能自然而然地得到发展壮大。由此可见,工业、农业和城镇的发展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     产业化是农业发展的根本     城镇化的重要意义在于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同时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又是农村顺利实现城镇化的根本保障。城镇活力的源泉来自第二、三产业的兴旺发达,而第二、三产业并不是孤立地存在和发展的,它们必须通过与第一产业相结合的方式来彼此促进,获得发展的机遇和动力。农产品的消费者主要集中在城镇和城市,消费既是城镇立足和发展的基础,又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动力。当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除了传统的品种丰富、价廉物美的要求之外,又对农产品的品种、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要求达到绿色食品标准、无公害化等等。现存的一家一户的小生产方式在技术水平、生产规模、质量控制和成本控制诸多方面都很难达到目前农业经济发展的要求。要实现农业的现代化、规模化生产经营,就要从生产工具的集约化、生产数量的规模化入手,走根据市场需要集中生产经营的路子,这既是实现产业化的合理方式,也是农民避免市场风险的可靠途径。对这个问题的解决,首先需要从上层建筑角度提供充足的制度供给,除了应当长期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外,还要尊重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鼓励农村经营体制的各种创新举措。当农业生产实现了规模化、产业化,农产品品质的标准化、无公害化才有了实现的基础,其市场也就有了保障。无论是农业生产的集约化、规模化还是标准化,都可以通过学习工业生产的模式来实现。这样一来,农产品的质量控制、成本控制、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市场的扩展、商品化和高附加值的实现等等也就有了保障。     农业产业化要与第二、三产业发展紧密联系,要以市场需要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企业化生产为龙头,以基地为依托,实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的社会化大生产的组织形式和生产经营方式,其最根本的特征是农业生产的市场化、集约化和社会化,这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7-9 15:57:14 | 显示全部楼层

让城镇化与农业产业化互动

当农业产业化发展到一定规模时,其涵盖范围将不再仅限于农业,而是开始向农村经济的各个领域快速而有力地延伸。如通过大力发展蔬菜大棚种植,使农膜、大棚建材、种子、肥料等周边产业获得了发展空间,下游的包装、仓储、物流业也获得了发展,随之而来的是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信息交流人员等各类专门人才的涌入,产业和人员的集中又带动了当地餐饮、电信、金融、医疗、酒店、文化教育、娱乐、农业生态旅游等第三产业的发展。这就促进了农村走向城镇化的进程。     在农业产业化发挥基础作用的时候,工业化的任务是利用自身的产业和行业优势来提高农业装备水平和农产品加工水平,利用市场的优势来集聚资金反哺农业,为农业的产业化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城镇化在其中的作用则是通过城镇聚集人口和产业的功能以及商品集散地的优势,为农业产业化提供直接的市场,形成农村经济区域发展中心,从根本上促进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和农业劳动力转移,使农村经济得到有效升级。     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和城镇化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一个系列问题。不推动农业产业化,试图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实现工业化、城镇化是不可能的。同样,离开工业化的带动和城镇化的支持,要实现农业生产方式的革命也是不可能的。三者的发展应当形成合理有序,良性互动的关系。     城镇化的顺利进行,关键的因素是要结合当地资源,因地制宜,形成特色经济和特色产业,农业产业化要按市场分工进行专业化大规模生产和经营,对于农产品来讲,区域优势具有天然的竞争力,必须充分利用,形成优势产业及结构,据此形成城镇自身的发展特色。     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     在推进城镇化发展进程中,有些地区的建设出现了某些偏差,简单地把城镇化等同于城镇硬件设施的建设。主要原因在于没有正确理解城镇化的内涵,没有处理好城镇化与产业化的关系。     就目前而言,我国城镇化的合理道路是:区域型特大城市、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协同发展,形成层次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的城市网络。     从我国现有的城镇建设水平出发,城镇化乃至城市化的目标基本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建设为数众多、覆盖面广的小城镇。这种城镇的规模不大,一般以现有建制的城镇作为基础,通过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带动周边的乡村,将其逐步地、自然地纳入城镇的范围,其存在和发展的中心任务是为农业发展服务。第二类是发展历史上已经形成并具有一定规模、但需要再次振兴的城镇及中小城市。这类城市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曾经拥有辉煌的成绩,它们中的大多数在我国采掘业、制造业等重工业的发展过程中曾占有重要的地位,但目前普遍存在着产业结构单一、技术设备落后、自然资源日渐枯竭、社会问题突出、发展缺乏后劲的问题。这类城市的振兴,一方面要根据市场的需要,因地制宜,寻找新的增长点,调整产业结构,生产为市场所需要的产品;另一方面又不能放弃多年积累形成的重工业优势,而把发展的目光完全放在投资少、见效快的轻工业上面。它们的发展原则可以简单概括为“三就四为”,即就地取材、就地生产、就地销售;为大城市服务、为大工业服务、为农村服务、为出口服务。第三类是发展目前已经具备一定规模、生产水平相对发达、多种经济成分协调发展、影响力覆盖全国甚至世界闻名的城市,如上海、深圳、东莞、温州等。这类城市一般地处东部沿海地区,具有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传统。但应当注意的是,在新的形势下,除了面向国际还应当立足国内,除了巩固现有优势、继续壮大自身实力之外,这类城市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应当成为沟通中小城市与世界的桥梁,一方面把内地的产品和服务推向世界,另一方面把世界先进的技术和产品引向内地。     在城镇化的进程中,政府的角色至关重要,可以通过实施灵活的经济政策与制定合理的规划发挥能动的作用。政府职能要避免“缺位”与“越位”,既不能脱离实际,对城市发展规模、结构等实施不必要的行政干预,又不能放任自流,放弃其理应承担的城市建设和管理的责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巢湖论坛 ( 皖ICP备05005653号-1|皖公网安备 34018102340183号 )

GMT+8, 2025-4-5 07:23 , Processed in 0.15145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