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发展成效持续提升,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一)经济规模不断壮大,实力显著增强。
2019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完成433.4亿元,增长8.0%(大口径含安巢经开区地区生产总值完成475.0亿元 ,增长8.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38.5亿元,增长3.3%,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166.4亿元,增长10.5%,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228.5亿元,增长6.8%。
2019年地区生产总值 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10.2%;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8%,其中:工业投资增长29.5%,技改投资增长23.2%,房地产投资38.8亿元,增长2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30.3亿元,增长13.0%,其中:限上零售总额33.5亿元,增长13.0%;财政收入完成38.3亿元,增长11.1%,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3.2亿元,增长12.3%;财政支出完成60.5亿元,增长19.4%;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610.5亿元,增长12.6%,其中住户存款余额367.3亿元,增长14.5%;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518.3亿元,增长20.1%;工业用电量21.0亿千瓦时,下降1.8%。
(二)赶超脚步持续加快,增长全面提速。
与合肥市平均水平比较,财政收入增速高于合肥市7.2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收入增速高于合肥市7.6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高于合肥市15.8个百分点;农产品加工产值增速高出合肥市12.8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高于合肥市4.3个百分点;工业投资增速高于合肥市19.4个百分点;技改投资增速高于合肥市19.6个百分点;房地产投资增速高于合肥市19.6个百分点;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合肥市0.1个百分点。与去年同期比较,规上工增加值增速加快0.8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加快0.9个百分点;外贸进出口增速加快26.6个百分点;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增速加快12.4个百分点;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加快0.6个百分点;工业用电量降幅收窄1.7个百分点。
(三)争先进位取得实绩,排名稳步提升
在合肥所有县区中,工业投资增速同比前移2位;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同比前移3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同比前移8位;财政收入增速同比前移5位;地方财政收入增速同比前移6位;外商直接投资增速同比前移1位。在四县一市中,我市工业投资增速、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财政收入增速、地方财政收入增速、房地产投资增速等5项指标排名第1,其中:财政收入增速、地方财政收入增速均同比前移1位;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同比前移2位;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速同比前移1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同比前移3位;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同比前移2位。
(四)发展成效清晰呈现,实绩超过预期
2019年,全市财政收入增长11.1%,超目标增速1.1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2.3%,超目标增速2.3个百分点;工业投资增长29.5%,超目标增速11.5个百分点;技改投资增长23.2%,超目标增速3.2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0%,超目标增速1.9个百分点;外贸进出口增长41.2%,超目标增速42.2个百分点;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9.5%,超目标增速1.5个百分点;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10.1%,超目标增速0.9个百分点。
二、三次产业共同发力,产业结构稳步升级
(一)农业经济稳中向好。2019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完成64.8亿元,同比增长3.2%。其中,农业34.9亿元,增长6.2%;林业2.3亿元,增长1.8%;畜牧业13.2亿元,下降5.9%;渔业12.9亿元,增长4.3%;农林牧渔服务业1.5亿元,增长9.8%。全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完成39.4亿元,同比增长3.5%,较2018年提高0.1个百分点。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48家,家庭农场189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增至10家,新增“三品一标”产品27个。
2019年农业增加值与增速 (二)工业发展保持平稳。2019年,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10.2%;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5%。主要行业“三增两降”,五大传统产业实现产值增长14.2%,占全市规上比重为74.0%;其中渔网具业下降4.6%;锚链及机械配件加工业增长6.1%;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业增长14.5%;建材业增长26.6%;化工业下降4.7%。主要产品增势较好,水泥889.1万吨,增长8.9%;水泥熟料1392.3万吨,增长4.1%;大米57.9万吨,增长18.5%;铸铁件2.2万吨,增长23.6%;植物油42.6万吨,增长43.3%。制造业贡献提升,全市制造业实现产值占全部工业比重达83.5%;同比增长11.6%,快于全市工业1.4个百分点。
2019年五大传统工业行业产值占比 2019年工业总产值与增加值增速 (三)商贸服务业增长平稳。商贸业增长较快,2019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0.3亿元,增长13.0%,其中,限上零售额完成33.5亿元,增长13.0%,同比加快0.6个百分点;批发业完成销售额56.5亿元,增长17.5%,零售业完成销售额167.4亿元,增长11.6%,住宿业完成营业额2.8亿元,增长4.0%,餐饮业完成营业额37.0亿元,增长8.5%。新兴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现代服务业实现营收5.2亿元,增长12%;高技术服务业实现营收0.6亿元,同比增长14.3%;战略性新兴服务业增长8.3%,分别高出全部服务业增速12.8、15.1、9.1个百分点。
2019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及增速
2019年服务业增速
三、经济增长基础稳固,发展动能充沛有力
(一)行业增长保持良好。2019年末,全市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39户,有82户企业保持增长,增长面达59.0%;工业产品产销率为99.90%,较去年提高1.26个百分点;全市共有限额以上商贸企业117家(含大个体),完成限上零售额33.5亿元,保持增长共61家,增长面达52.1%;全市共有规上服务业企业(含省平台)92家,完成主营业务收入19.5亿元,保持增长57家,增长面达62.0%。
(二)重点企业规模壮大。2019年,全市超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1家,完成产值占全部规上工业比重87.9%;超亿元商贸零售企业7家,同比增加1家;超1000万服务业企业21家,同比增加1家;超5000万元建筑业企业16家。
(三)“四上”申报保持较好。2019年全市新申报入统规上工业企业23家,同比增加12家;限上商贸企业17家(不含大个体),同比增加3家;规上服务业企业11家(不含省平台),同比增加5家;资质建筑业企业同比增加5家。
(四)民营经济加快发展。2019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中民营企业数为119家,占全市规上企业数的85.6%,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贡献率达69.9%,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3个百分点;全市限额以上商贸企业中民营企业数为113家,占全市限上企业数的96.7%,对全市限上零售额的贡献率达112.3%,拉动全市限上零售额增长90.8个百分点。
四、积极因素不断累积,发展利好不断显现
(一)先行指标走势良好。12月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518.3亿元,同比增长20.1%,创历年以来新高,全年新增贷款86.9亿元,同比多增56.1亿元;全市公路客运周转量完成9.2亿人公里,货运周转量完成44.3亿吨公里;制造业用电量占工业用电量比重的90.3%,同比提高0.3个百分点;12月末,全市实有市场主体总数6.5万户,同比增长15.1%,注册资本(金)902.94亿元,同比增加12.85%,2019年新增企业2544户,增长10.5%。
(二)民间资本较为活跃。截止12月末,全市私营企业市场主体共计1.08万户,增长30.1%,个体工商户5.23万户,增长12.6%;私营企业注册资本总额达410.7亿元,增长24.1%。全年民间投资达62.2亿元,占全部投资比重的42.0%,较上半年提高0.5个百分点。
(三)“双创”成效继续显现。2019年,全市专利授权量416件,其中发明专利66件;企业申请各类专利320件,占比76.9%。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27.3 %,高出合肥市15.8个百分点,快于全市规上工业18.8个百分点,居四县一市第1位。据12月工业企业财务报表初步统计,全市规上工业研发投入2.9亿元,增长18.8%,研发投入增速较营业收入增速高7.1个百分点。
(四)招商引资成绩斐然。全年实际招商引资总量142.95亿元,完成年度计划任务的100.4%;其中工业实际引资86.74亿元,完成年度计划任务的100.74%。到位外资1.2亿美元。入库省外亿元项目17个,10亿元以上工业大项目1个(总投资10.45亿元今辰药业产业园项目),5亿元以上工业大项目4个,现代服务业大项目3个。
(五)就业形势总体趋好。2019年,全市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3199人,增长3.6%;失业人员再就业2245人,增长86.2%;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720人,增长3.0%。
五、三驾马车同向发力,需求升级步伐加快
(一)重点领域投资加强。2019年,全市共有投资项目93个,同比增加17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数70个,同比增加15个,完成投资占全社会投资比重为56.2%。其中,工业投资增长29.5%,今年以来持续保持两位数以上的较快增长。
2019年固定资产投资与工业投资增速
(二)新兴业态零售较旺。2019年,限上商贸企业中,网上零售额3.2亿元,增长303.9%,高出限上零售额增速290.9个百分点,同比加快287.6个百分点。消费升级类商品零售额增长较快,可穿戴智能设备、通讯器材类、中西药品类分别增长283.5%、57.4%、22.5%。
(三)外贸外资规模扩大。2019年,全市进出口总额4.9亿美元,增长41.2%,同比提高26.6个百分点,高出目标增速42.2个百分点。其中,进口总额0.4亿美元,下降20.3%;出口总额4.5亿美元,增长51.8%。2019年,我市外资企业注册增长较快,实有外商投资企业达85户(含分支机构),注册资本2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3%、14.4%;全市外商直接投资1.2亿元,同比增长3.4%;新备案项目2个。
六、质量效益稳步提升,社会民生持续改善
(一)企业效益持续向好。一是企业营利能力增强,1-1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增长11.7%;实现利润总额增长48.1%,高于营业收入增速36.4个百分点,高于去年同期8.4个百分点;营收利润率为12.34%,同比提高3.03个百分点;二是企业成本下降明显,1-1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成本增长8.9%,分别较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增幅低2.8、39.2个百分点;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为78.71元,下降2.1%;三是企业资产进一步壮大,1-1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总计共336.1亿元,增长3.4%,同比提高5.5个百分点,其中流动资产共152.7亿元,增长2.0%,流动资产周转天数为105.8天,较去年减少10天,资产负债率较去年同期下降7个百分点。
(二)财政收入质量较高。2019年,全市完成财政总收入38.3亿元,增长11.1%,位列四县一市第1位。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23.2亿元,增长12.3%,位列四县一市第1位;税收收入33.7亿元,占全部财政收入的88.1%,较去年同期提高0.5个百分点;增长11.8%,高于全部财政收入0.7个百分点。
(三)民生改善力度加强。2019年,全市民生支出51.1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84.5%,较去年同期提高1.4个百分点;民生支出增长21.4%,较财政总支出高2个百分点,较去年同期高0.8个百分点。其中教育支出增长42.6%、文化体育与传媒增长31.1%、农林水事务增长44.9%、交通运输增长37.7%。
(四)居民收入稳步增长。2019年,居民可支配收入实现30548元,增长10.4%,快于GDP增速2.4个百分点,高出合肥市0.1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36693元,增长9.5%,快于全省0.4个百分点;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22106元,增长10.1%,增速与全省持平。
(五)减税降费落地生根。1-11月份,共减免税收4.8亿元。其中税收减免4.3亿元;社保费减免0.4亿元;非税减免0.12亿元。涉及减税降费的主体税种增长明显减慢,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分别增长19.3%、9.0%,较一季度回落20.9、28.7个百分点,个人所得税下降11.1%。减税降费降低了企业生产成本、扩大了企业盈利空间。
七、节能减排成绩显著,绿色发展深入人心
(一)能耗降低污染减少。1-11月份,规上工业企业能源消费总量242.0万吨标准煤,同比下降4.5%,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1.0%。
(二)企业用水效率提高。1-1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用水量较上年提高6.3%,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上年下降5.9%,重复用水较上年提高1.8%。
(三)生态环境持续改善。2019年,全年财政节能环保支出0.53亿元,增长35.2%,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标率82%,PM2.5平均浓度40μg/m3,同比下降4μg/m3;PM10均值浓度71μg/m3,同比下降7μg/m3;PM2.5、PM10平均浓度同比分别下降9.1%、9.0%;纳入合肥市考核的10条河流全部达标,4条国控断面全部达标,三水厂水源地达标率100%。
总的来看,2019年全市经济延续了去年以来稳中有升的良好发展态势,经济结构调整优化,质量效益持续改善,发展活力不断增强,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进中提质,高质量发展成效持续显现,为实现“争五进百”的奋斗目标打下了坚实基础。但同时也要看到,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依然复杂严峻,外部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实体经济存在困难,制约因素依然较多,我市稳增长的压力仍然较大。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十三五规划”各项目标的收官之年,我们要继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各项决策部署,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全力稳定实体经济增长,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着力优化营商环境,抢抓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G60科创走廊等发展战略机遇,咬定目标加压奋进,坚定信心攻坚克难,努力促进经济持续平稳健康发展,为奋力实现“安徽争五强,全国进百强”目标,加快建设生态绿色的山水名城和创新开放的产业新城而不懈奋斗。
稿件来源 | 巢湖统计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