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3209|回复: 0

巢湖人居环境整治整出美丽乡村新天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4-27 11:32: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jpg
黄麓镇昶方村。图片来源:巢湖文明网
2.png

  苏湾镇山戴村。图片来源:巢湖文明网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广大农民根本福祉,事关农村社会文明和谐。近年来,安徽省巢湖市多部门合力推动,各地迅速行动,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参与,实现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良好开局,田畴更绿了,村庄更美了,农民的生活更方便了。

  柘皋镇汪桥村激活乡村生态游

  柘皋镇汪桥集村位于柘皋镇东部,有238户,716人,村内有小学、卫生室及农贸市场,逢集积聚人口达千人,板汪路,双河口水库泄洪渠穿村而过,北有山场面积7000亩,投资5亿元,占地2000亩的阳光电源50Mw的地面光伏发电项目已全部建成并网发电,在给汪桥村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一道靓丽的风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古人庵,位于大桥水库上游,有龙床,龙泉,汪桥集美丽乡村建设成为柘皋镇打造古镇旅游不可缺的一部分。
3.jpg
  柘皋镇汪桥村。 图片来源:巢湖文明网

  汪桥村美丽乡村建设按照“空间优化形态美、功能配套村容美、兴业民富生活美、生态优良环境美、乡风文明和谐美”的总体要求,完成了环境整治面积13500平方米,拆除破旧危房45间,清理整平场地6200平方米,以治脏、治乱、治污为重点,彻底解决“乱拉乱挂、乱搭乱建、乱堆乱放、杂草丛生”等突出问题。同时,在环境整治过程中尽量保留乡村原始风貌,将清末民居、老供销社、抗战期间巢县县委驻地都很好的保存了下来。环境整治中拆除的废弃物、产生的废料,经村委会和理事会的研究,将这些砖石瓦砾砌成围墙,将一些老什件摆放整齐,将坛坛罐罐栽种花草,形成了一道道汪桥特色。

  如今的汪桥,有山有水有人气,慢步道、景观桥、口袋公园、文化广场,集乡村旅游、民宿、农家乐餐饮、观光采摘、休闲垂钓为一体的生态农庄,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游玩,增加了集体经济和村民的收入,村民们心里乐开了花。村民蒋维益说:“政府给我们老百姓办了件大好事,现在的农村大变样,环境是越来越好,日子过得越来越美了!”

  槐林镇大汪村编织如画风景

  大汪行政村位于巢湖南岸,紧临槐林镇集镇建成区,距离巢湖市区约33公里。规划整治面积19.3公顷,辖7个村民组,285户,1122人。东依群山,西望大湖。这里是渔网产业基地之一,从村中走出的乡人,以渔网行商天下。这里是乡人先祖归隐之地。这里是京汉铁路二七大罢工烈士的故里。
4.jpg

  槐林镇大汪村。图片来源:巢湖发布

  大汪村美丽乡村建设以“重构新图景、 织出好日子、 铺就幸福路、 涵养文明风”为目标,借助人居环境整治的契机,推动乡村生活现代化。通过村公示栏、党员大会、挨家挨户宣传等方式向村民介绍美丽乡村建设、人居环境整治的意义和做法,引导村民“思想上认同,行动上参与”。发动群众共计清理场地约6万平方米,清理杂物300多吨;拆除危房约1500平方米;清理废旧电线约320米……昔日的臭水沟摇身一变成了小游园;乡村大舞台、健身广场点亮了村民的文化娱乐生活;垃圾丛生、脏乱不堪的河道变得清澈、整洁。

  走进村内,“叮咚哐当”响声不断。大汪村中心村现有渔网织机112台,拉丝生产线16条,年产值8000余万元,直接或间接带动从事行业就业人员600多人,中心村人均纯收入28000元。大汪村近日开展的“清明祭英烈”、“经典诵读走进大汪小学”等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好婆婆、好媳妇”、“文明家庭”评选活动等,村民幸福感不断攀升。

  烔炀镇唐嘴村焕发古村新颜

  借问邑人沉水事,已经秦汉几千年。巢湖北岸唐嘴,水下遗址,千年村落,文风昌盛,画里美丽乡村……作为传统古村落,烔炀镇唐嘴历史悠久,临近北岸边大量水下文物,证明了早期人类在此居住与活动,古时有巢国城池,以及传说中的“陷巢州”都和唐嘴有着关联。
5.jpg

  烔炀镇唐嘴村。图片来源:巢湖发布

  走进唐嘴村,别样景致,户里人家,有着湖岸特色的乡村文化。古村错落有致,从其面积,可以看出唐嘴是一座人居聚集的大村落。古祠堂遗留下的古物,见证了唐嘴当年的人文发展以及姓氏流动。村中一处断墙屋门,为旧时大户人家。如今虽没落,但从遗迹可以看到当时门庭富裕。传说屋主早年修建因与邻居屋高有抵触,两家打起官司告到县府。都是大户家族,一家骑着高头大马,一家抬轿进城,招摇一番后,也没理论个因果。两家不仅近亲,又是近邻,于是两家彼此言欢牵手而归。唐嘴村保留下来的民居群,为典型江淮传统建筑特点。旧时,房屋建筑考究,多为大户人家。历史上,唐嘴原住民为唐姓,杨、赵、施姓后迁入。岁月更迭,迁入唐嘴的赵氏人丁兴旺,在村里逐渐占主导地位,而唐氏人口却在减少,逐渐萎缩。唐姓忌于“糖”(唐)化于嘴,所以逐渐迁出。赵姓成为村中主流,繁衍生息。

  村中古井,井栏沟壑,沧桑唐嘴有历史。村中另口古井,建有井亭。井亭所在,居村中心,为唐嘴人居集中活动之地。唐亭所在,想起村中姓氏说法。旧时巢湖大水淹村,唐施两姓迁往别处,留有赵杨两姓留守村中。形成“唐化于水”的当地典故。清道光年间一场大水走完了唐姓,剩下赵杨姓。村人于是准备改名叫赵杨村。杨姓人反对,说“糖”化于嘴,再把“羊”子罩住,都有忌讳。于是商量后杨姓群聚到村子汪家巷边,后来有杨姓还是“羊不入罩”,遂再迁邻村与董姓群聚,逐渐形成了现在的杨董村。

  唐嘴规划发展,成为乡旅中可看之地,村中有着民俗展示馆。唐嘴自古重教,明清时期出翰林、举人4人,四大秀才名扬乡党。近现代文风更盛。抗战期间,巢县沦陷,县城和烔炀镇许多私塾停办。在这样环境下,唐嘴仍有七所私塾馆和一所小学正常开课。1900年,乡儒杨鼐,兴办“唐嘴学舍”。民国时期,杨叔青任巢县一中校长。1929年青年赵华康加入巢含特支,1931年方原在北平入党,1938年方原、沙流辉抗大毕业,奔赴沙场。抗战时期,这里是二、七师重要交通线和巢县县委所在地。唐嘴出人,与重教有关。

  村中唐嘴大塘为全村水源集中地。明末,赵氏迁入,人工挖掘出十二亩水塘,引入周边山流水。为防污染,并于塘西再挖小塘承水,确保大塘水质清澈干净。

  唐嘴古村是安徽省传统村落、安徽省千年古村、安徽省乡村旅游示范村、安徽省美丽乡村中心村,唐嘴发展,成为环巢湖北岸上一处亮点,秉承于新时代下乡村治理与发展变化,以及政府及相关部门的规划指导。古村展新颜,唐嘴不仅有旧舍乡愁,更有新农村的怀想和愿景。

  汪桥村、大汪村、唐嘴村是巢湖市开展人居环境整治的一个缩影。全市153个村(居)、1562个自然村和105个美丽乡村中心村人居环境得到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大幅提高。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巢湖市将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不断提升村容村貌,以“干干净净迎小康”为主题,着力打造生态化、有特色的巢湖乡村田园小景。

稿件来源 | 巢湖文明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巢湖论坛 ( 皖ICP备05005653号-1|皖公网安备 34018102340183号 )

GMT+8, 2025-4-20 20:15 , Processed in 0.128166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