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2573|回复: 0

【原创】试论寒食节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5-12 10:19: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试论寒食节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一)
寒食节是我国古代流传至今的一个重要节日,初以介子推的故事为发起之因,后来相衍成习,从纪念形式变成节令风俗。两千多年来,无论朝代如何更迭,此俗却一直不改,反而与清明节融为一体,由单纯的纪念性内容增加了许多娱乐性活动。在唐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官方礼制规定的第一大节,丰富了封建社会各民族的社会生活。同时由于纪念先贤演变为祭祖扫墓的天下第一祭日,从而强化了中华民族传统的伦理观念,形成了中华民族古往今来文学艺术的不朽体裁,因而对中华民族的社会生活和传统意识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试就对以上问题作一粗浅的论证。
一、寒食节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社会生活
     寒食习俗的内容,最初只有禁火和寒食。到了南北朝时,寒食节活动从单一的禁火寒食开始向娱乐性方向发展,如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中就提到寒食节的习俗活动有挑菜、镂鸡蛋、斗鸡蛋、斗鸡等。但那时的游戏娱乐性活动到了唐代才达到全盛时期。首先寒食节有了固定的节期,唐代官方规定:寒食节放假七日,大小官吏及军队将士均可休息,长年以来已成惯例。其假期之长,在唐朝规定的八节中位居其首。唐代寒食放假也恩及官户奴婢,《唐六典》卷六(刑部都官)记载:“官户奴婢,元日,冬至寒食放三日假。”官府奴婢在唐代为最低下之人,一年到头苦于使役,仅有三次休假,而寒食为其一,可见寒食节在整个社会生活中的地位。
     由于寒食节是个大节,所以再重要紧张的时期都要放假。史书载元和十四年,唐朝攻下淄青镇,田弘正出任节度使,采取了许多安民措施,其中包括寒食节依旧放假七日。《资治通鉴》卷二四一记载:“弘正既入郓,悉除苛禁,纵人游乐,寒食七夜不禁行人。”相反,寒食不放假,就在都城也会引发民乱。会昌五年,唐武宗在长安筑仙台,三千官健加紧施工,破例不放寒食假,差点引起祸乱。《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四记载:“寒食,从前以来,准式赐七日假,筑台夫每日三千官健,寒食之节,不蒙放出,怨恨把器杖,三千人一时衔声。皇帝惊怕,每人赐三匹绢,放三日假。”
     由于自唐以后直到明清,寒食节一直成为中华传统节日之中的大节,特定的活动越来越丰富。首先是在位皇帝惯例把钻来的新火传赐给在京诸臣,作为一种恩惠赐与和联接沟通君臣感情的节日交往。同时,为政者还吸收了民间的郊游、镂鸡子、斗鸡、走马、蹴鞠、击球、荡秋千、插柳等活动。对此白居易《和春深》诗云:“何处春深好,春深寒食家。玲珑镂鸡子,宛转彩球化,碧草追游骑,红尘拜扫车,秋千细腰女,摇曳逐风斜。”
宋代寒食的活动更胜于唐代:《乾淳岁时记》记载可见一斑:“清明前三日寒食节,都城人家皆插柳满檐,虽小坊幽曲,亦青青可爱。大家则加枣   于柳上,然多取之湖堤,有诗云:莫把青青都折尽,明朝更有出城人。朝廷遣台臣中使宫人事车马,朝饷诸陵原庙,荐献用麦糕、餳稠,而人家上冢者多用枣   、姜豉,南北两山之间,车马纷然,而野祭者尤多。如大昭庆九曲等处,妇人淡装素衣,提携儿女,洒壶肴垒,村店山家分馂,游息至暮,则花柳士仪随车而归。若王津富景御园包家山之桃,关东青门之菜市,东西马塍尼庵道院,寻芳讨胜,极意纵游,随处各有买卖赶趁游人,野果山花别有幽趣,盖辇下骄民无日不在春风歌舞中,而游手末枝尤为盛也。
     到了元代“清明寒食,官廷于是节最为富丽。”大都城内“上至内苑,中至宰执,下至士庶,俱立秋千架,日以嬉游为乐。”“起立彩索秋千架,自有戏蹴秋千之服,金绣衣襦,香囊结带,双双对蹴。绮筵杂进,珍馔甲于常筵,中贵之家,其乐不减于宫闼,达官贵人豪华第宅,悉以此为除祓散怀之事。”而江淮等地,则盛行寒食节在家门插柳技,有元诗为证:“行装迢递转孤城,一路闲呤缓客程,泼火雨晴餳粥冷,落花风暖笋与轻,感时已习庄生梦,遗俗空怀介子情,只有啼鹃解人意,平芜漠漠西三声。”
     明清以后,寒食清明的活动内容更多,规模更盛,以致在清康熙癸丑(1673)清明日期间,由于游人过多失控,在苏州府还发生了“拥挤践踏,踏死九人”的悲惨事件。
正因为寒食节习俗自古被官家和百姓极为重视,所以其活动内容逐步渗透和扩张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综上所述,寒食习俗及其活动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民族古往今来的社会生活,中华民族的社会发展和社会文明产生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寒食节强化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伦理观念
两千多年来,中华民族一直是以儒家思想作为传统伦理道德的基础,尤其是忠义和孝道,更是上至历代官家下到普通百姓判别是非、决定取舍、分辨亲疏的重要标准。寒食节发展到唐代时逐步与清明节融为一体,习俗内容从单纯的纪念介子推禁火寒食扩展到上坟扫墓祭祀祖先,其原因就在于介子推既是忠臣又是孝子,他的行为与情操,完全符合儒家的道德标准,成为历代攸尊的典范,不仅被官方所推崇,更为广大百姓所敬仰,所以寒食清明祭祖扫墓就成为千古习俗延袭至今。
     寒食上墓祭祖的习俗,不仅盛行于中原大地,就连西南、东南等边陲概莫例外。云南《顺宁府志》载“清明有拜扫之例,郡人先后行之”;广西《平乐府志》载:“清明祭墓,新葬老少聚哭……”;隶辖海南的《琼州志》载:“清明男女插柳,以米易海蛳咂之。”岛上“澄迈县寒食节先期添墓土除草莱,日拔墓。至期,男女带酒肴上墓,张挂纸钱,宴饮而归。”福建沿海《兴化府志》:“清明插柳上,是日多墓祭……。”就连《台湾府志》也载:“清明日人家展谒坟墓,舆步壶浆,络绎郊原,祭毕籍草街杯,递为酬劝,薄暮乃归。”可见每逢寒食清明中华大地“千家皆展墓,九原飞纸钱。”“生身不忘家,千里赶上坟。”
     正因为如此,在寒食清明期间,福建福清一带对维护祖国统一,抗击倭寇的民族英雄戚继光的纪念很有特色。福清人扫墓无论家境贫富,但有两样东西是必不可少的,一是光饼,二是蛎饼。光饼是戚继光部队奔袭倭寇用的干粮;蛎饼是福清人民作下油锅的倭寇,光饼夹蛎饼象征着戚继光消灭了倭寇。用这种方式上坟祭祖,一是怀念民族英雄戚继光,二是向祖先表示后辈要学戚继光,世世代代维护祖国统一和百姓安宁。
     改革开放以来,为了推动香港和澳门回归,促进台湾的和平统一,从1994年清明节开始,每年都有国家领导人,参加对黄帝陵的公祭,期间台湾和港澳同胞及全世界的华人代表欢聚一堂,同祭祖先黄帝,共叙统一大业,对香港和澳门的顺利回归,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正在推动着台湾和平统一进程的不断加快。
数百年来,寒食节扫坟祭祖的活动已经成为华夏各民族缅怀故祖先贤、寄托忠孝情思,促进家族团结,维护社会安全,捍卫民族利益,推动国家统一的一个重要节日,对宏扬中华优秀的传统伦理观念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寒食节形成了中华民族文学艺术的不朽体裁
正因为寒食清明节是古代一个重要的节日,其众多的节俗活动,引发了文人墨客的诸多情思,有的追思先贤,畅舒崇敬之情;有的触景生情,寄托怀故之念;有的借题发挥,尽显经纶之才;有的聚友畅饮,抒发生平之志……等等。寒食文化以诗词为主,涉及小说、戏剧、故事等各个方面。在寒食节沿续两千多年的历史上,古代文人们留下的浩瀚而繁富的寒食作品,其中不乏有高手名作,称得上是中国文学艺术中的一技奇葩。这些作品既是中华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研究中华文明史和中国文学史不可多得史料珍品。
     在关于寒食节的文学艺术作品中,寒食诗词是最为丰富的。现在能见到的是最早东晋冯翊太守并州中都人宋楚《寒食日祀介子推文》:“束饭一盘,醴酪二盂,清泉甘水,充君之厨。”其诗不仅征明了寒食节为介子推而设,更说明了从西晋时寒食食品就有“束饭”“醴酪”“清泉甘水”等,可见寒食食品的历史悠久和品种之多。
     南北朝时,律诗逐渐成熟,其中也有许多寒食佳作,最负盛名的是“永明体”代表作家谢朓有《明雩祭歌》云:“清明畅,礼乐新。候龙景,练贞辰,阳律元,阴晷伏。耗下土,荐种穄”。诗文体现了谢朓清新简约的风格和寒食时节节气特点与农忙景象。
     唐代是律诗鼎盛时期,寒食诗词更加丰富,据不完全统计,仅《全唐诗》中的寒食诗就有一百余首,其中更有名家名作流传于世。唐代寒食诗中最为珍贵的是存于敦煌文书中的诗人王冷然《寒食篇》诗云:“天连四时成一年,八节相迎尽可怜,秋贵重阳冬贵腊,不如寒食在春前。焚火初从太原起,风俗流传几千世。算取去年冬季时,一百五日今朝是。”说明寒食节为介子推而设,成为一年八节中最为重要的节日,可见唐代寒食节的地位之尊。
从诗作流派上看,唐代现实主义诗人代表杜甫、浪漫主义诗人代表李白、新乐府诗人代表白居易元稹、唐宋八大家之首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唐初定型律诗的著名诗人沈佺期以及其他著名诗人王维、宋之问、卢象、王昌龄、孟浩然、韦应物、孟云聊、韩翃、张藉、杜牧、温庭筠、皮日休、李商隐、胡曾等都有佳作传世。其中不少已成为千古名句,如王昌龄“晋阳寒食地,风俗旧来传”“西见子推庙,空为人所怜”成为研究寒食发源地的佐证之一;卢象“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说明了因介子推而设的寒食习俗流传之久和地域之广;元稹《连昌空词》不仅为其代表作,也是形象地记录了唐明皇寒食节夜幸华清宫的一段史实;杜牧的《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不仅为千古传颂,还成为数百年来山西汾酒最形象的广告用句。至于著名诗人朝翃因一首《寒食》诗,被唐德宗点名到皇宫制作诰文而左迁升官,更是历史佳话。
     宋代的寒食诗作比唐代更加丰富。作者有著名政治家冠准;递仕四朝出将入相五十年,介休籍著名宰相文彦博;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古文运动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执政三朝与司马光齐名的著名宰相韩琦;著名文学家、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著名书法家、江西诗派尘人黄庭坚;“苏门四学士”之一秦观;著名女词人李清照;著名豪放派诗人陆游;抗金英雄、著名词人辛弃疾以及春它著名诗人柳永、晏殊、曾巩、晏几道、周邦彦、杨万里、吴文英等。其中陆游作有关寒食清明诗达3首,欧阳修5首,苏轼竞达12首之多。在所有寒食清明诗词中,黄庭坚的《清明》最为著名,诗云“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野草木柔。人气祭余骄妾归,士甘焚死不公候。贤愚千载知是谁,满眼蓬蒿共一丘。”此诗后被选入南宋所编的的启蒙诗歌读物《千家诗》,与历代著名诗作齐名。
     历代将寒食清明作为故事内容的比较多,其中有神话故事、爱情故事、笑话故事、演义故事等等应有尽有。最早记载的神话故事是《晋书石勒传》记载;后赵建平四年,太原至介休一带发生雹灾,后赵皇帝石勒问其慕僚中书令徐光原因何在?徐光答为“去年禁寒食,”惹恼了本邑神灵介推,故老天发怒而有雹难,无奈石勒只得“复寒食如初”。
较为知名的笑话故事是《全唐诗话》中韩翃的笑话。时韩翃写的名诗《寒食》被唐德宗看后赞赏不己,便御批调韩翃为驾部郎中知制诰。当时有两个韩翊:一为剌史宰相,一为诗作者韩翊,后者远在开封为李勉幕僚。传唤官不知为那位,请示皇帝,德宗亲抄《寒食》全诗后御批“要此韩翃”。当邸报送到开封时,韩翃不敢相信,送信官便问“此诗莫非官人所写?”韩翃连声答道:“是也,是不误也。”
     发生在寒食清明的爱情故事要数北宋李昉的《太平广记》最早,事说唐代崔护举进士不第,清明节独游城南,向一居民叩门求水,一女子开门拿水,崔护喝时女子桃树下伫立。崔护喝完致谢,女子送至门露出恋慕之情。第二年清明这一天,崔护又去此家叩门,无人接应,崔护于门上写道:“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数日后复去,有老父出门曰:“吾女知书,还未嫁人。去年以来常恍惚有所失,前日看到门上诗后遂不食,现已死几日,你害苦吾女也。”崔护即入门抱女首曰:“崔某来也”。其女仿佛有预感,开目复活。家人大喜,将女许与崔护为妻,有情人终成眷属。
关于寒食清明的戏剧,并无直接描叙者。到了近代,出现了间接描叙的为清代介休藉戏剧家宋廷魁的24折传奇剧《介山记》,此本一出,立即引起轰动,当时的桐城派领袖、戏剧评论家方苞评价其“大有推翻文坛,踢倒诗案之势,”因而被京剧大师马良连和晋剧大师丁果仙将《介山记》分别改编为京剧和晋剧《火烧绵山》,直到现在,京晋舞台上《火烧绵山》一直传唱不衰,对中国近代的戏剧艺术发生了很大的影响。
图片1.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巢湖论坛 ( 皖ICP备05005653号-1|皖公网安备 34018102340183号 )

GMT+8, 2024-11-24 15:01 , Processed in 0.120249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