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5856|回复: 4

巢湖——梦里依然是故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0-30 12:45: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故乡对于漂泊异乡的游子永远是一个希望,故乡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无不透露着亲切、希望与惆怅。村边的池塘,记忆着儿时的快乐,湖边的柳林,留下了童年的梦想。阡陌纵横的田野,孤独寂寞村庄,暮色下,几处袅袅炊烟,几声鸡鸣犬吠,是我魂牵梦萦的故乡。

       离开故乡也有二十多年了,其间无论成功失败,都不改每年的清明冬至回故乡习惯,一是祭奠先祖,再是看望故乡的亲戚朋友及儿时的玩伴。由于我们家兄弟姐妹十几年前都已离开故乡,父母也都随我们迁往城市,所以每年回乡祭祖都是我一个堂舅接待,当然有时堂哥几个也热情招待。他们每次招待总是请一些乡亲作陪,有时一桌不够开两桌,场面甚是热烈,大家似乎都有说不完的话,都透着无限的真诚,一切都感到格外亲切,在外面再高档酒楼、再好的宴席也是找不到那种感觉。

      可是,这几年回乡感觉村子里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每次回去总有人告诉我,谁谁谁又搬走了,有的是在城里买了房子,搬走了。有的是为了子女上学,男的在外面打工,女的在城里租房子陪读(唐嘴小学校都倒闭了),家里老人留守种地,一家人四分五裂,大概只有过年过节才能聚聚,可见生活之艰辛。

       田间地头看到的都是老人,佝偻着脊背还在田间劳作,村子里的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后,老年人成为农业生产的主要维持者。由于缺少子女协助,很多本该颐养天年的留守老人却要承担起繁重的生产劳动。这些留守老人知识文化水平普遍不高,仍属于体力型和传统经验型劳动者,不仅难以适应现代化生产对劳动者的技术要求,也缺乏对先进技术的接纳和吸收能力,更重要的是农业生产后继无人。据有关报道,过去10年中国每天消失80个自然村,村民外出打工,从山村走向了城镇,留下了一个个“鬼村”、“空壳村”、“一个人的村庄”,这不是诗人的浪漫想象,而是真切的写实。难道有人真在下一盘很大的棋。

       故乡的没落已是不争的结局,若干年后人人都没有故乡。钢筋水泥的森林将封闭人与人之间的心菲,心灵中那仅有童真梦想也将无所寄托。而这一切都是次要的,假如城市化进程对经济发展真的迫在眉睫,我希望这一进程中,管理者可以更多一些理性,少一些对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0-31 03:25:17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赞成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0-31 08:05:06 | 显示全部楼层
很真实!很多地方都有这种情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1 09:20:38 | 显示全部楼层
留守老人,现在是农村很普遍很突出的问题,儿女们为了自己的生活在外面打拼,“丢下”老辈们在家里忙着家务,做着农活。有的老人年老体弱,自己的生活都要别人来照顾,别说做农活了。农村留守老人很艰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2-25 20:45:19 | 显示全部楼层
 下面是今天的人民日报刊载的文章

人民日报民生观:“空心乡村”靠什么填实

田园将芜胡不归?关键在于形成市场激励。让生产要素和人才下乡,让市场充分发育,让乡村成为蓝海

   读了记者的回乡见闻,人气淡、留不住、地撂荒,胸口如堵大石。不禁想起鲁迅笔下的故乡:“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乡村凋敝竟如斯?历史竟在诡异地重复?恕我先抛出结论:二者形貌或似,实质决然不同。

  传统社会里的乡村萧条往往是社会演进到“洪亮吉闭环”末端时的景象:人口剧增超出耕地容纳上限,剩余劳动力无处安放,社会动荡乃至万户萧疏。

  而当下的乡村人气寡淡,则是经济社会蓬勃发展的表征:大量剩余劳动力被城镇化吸纳,大批农民聚集到城市,成为支撑发展的强大引擎。乡亲们去哪儿了?不是去逃荒,不是当流民,更不是为匪做盗,而是到长三角去、到珠三角去、到流水线上去,去制造、去创造甚至去创业。催促他们大年初二初三就迫不及待离开故土的,不是饥荒和鞭子,而是经济规律下看不见的手,这手叫收入激励,叫发家之梦。

  说这些,并不是要掩盖问题、美化乡村的空心化。城市吸纳劳动力如长鲸吸百川,那么,乡村怎么办?

  空发“田园将芜胡不归”的感慨,终归无用,关键在于,如何形成市场激励。让生产要素和人才下乡,让市场充分发育,让乡村成为广阔的蓝海。

  故乡要想在现代化的基座上继续兴旺,必须解决好两块短板:一是得有“摇钱树”,二是各项社会事业得完备。挣得不比城里少多少,生活不比城里差多少,乡亲们何必背井离乡呢?其实,随着地方产业发展和民生改善,很多劳务输出大省已经出现回流迹象了。

  要补短板,得打好新型城镇化和现代化农村建设两张牌。县域经济不妨以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为突破口、以互补性为着力点促发展;乡村可以立足乡村特质这个独特资源,去挖掘、探索市场。淘宝上利用网络平台卖山药、红枣、核桃的农户不少,生意也挺红火。独特作物、青山绿水甚至乡韵乡愁,往往蕴藏着发展的机遇,关键在于发现它们的眼光和不避艰苦的努力。

  坐而思,不如起而行。何以解乡村之忧?终归还要靠继续发展。


  《 人民日报 》( 2014年02月25日 08 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巢湖论坛 ( 皖ICP备05005653号-1|皖公网安备 34018102340183号 )

GMT+8, 2025-4-21 17:02 , Processed in 0.15821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