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3734|回复: 0

巢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实施情况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8-12 08:51: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前    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开展“十三五”规划实施情况中期评估工作的通知》(发改规划﹝2018﹞238号)和《巢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6-2020)》相关要求,对《巢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6-2020)》(以下简称《纲要》)实施情况开展中期评估。

评估时限为2016年初至2018年6月底,年度数据截止至2017年底,预测到2020年底的预计完成情况。评估的重点是对《纲要》确定的发展目标完成情况、重大任务进展情况,以及改革任务和政策举措落实情况进行中期评估,并结合巢湖市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变化提出促进规划后半期顺利实施的对策建议,更好地推进《纲要》全面有效实施。

第一部分 《纲要》目标和指标完成情况评估


一、战略目标评价

“十三五”以来,全市上下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围绕“安徽争五强、全国进百强”的目标,以建设“明珠之城”为导向,实施产业强市、生态立市、双创驱动、城乡统筹四大战略,强化创新、改革、开放三大动力,优化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重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决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上了加快建设“生态绿色的山水名城、创新开放的产业新城”的壮丽新征程。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经济保持较快发展,2017年地区生产总值达306.3亿元,是“十一五”末的1.96倍,“十二五”末的1.24倍。工业经济提效增长,2017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96.6亿元,较“十一五”末增加43.8亿元,“十二五”末增加8.6亿元。投资规模快速增长,“十三五”以来实现固定资产投资累计729.7亿元,增长速度均保持在15%以上,县域内需持续扩大。财政实力逐步增强,2017年财政收入30.97亿元,是“十一五”末的4.2倍,是“十二五”末的1.1倍。消费潜力持续释放,“十三五”以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达228.7亿元,前两年年均增速达11.9%,居民消费潜力不断激发。总体来看,“十三五”以来经济实力显著提升,分列全国绿色发展、投资潜力、科技创新百强县第53位、第77位、第89位,与全国百强县之间差距正在逐步缩小。

开放创新成效凸显。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不断扩展,“十三五”以来引进招商引资项目404个,招商引资总量为524亿元,前两年年均增速6.79%。其中,2017年实际利用外资1.09亿美元,较“十一五”末增加0.50亿美元,“十二五”末增加0.19亿美元。对外贸易平稳健康发展,2017年实现进出口总额3.03亿美元,是“十一五”末的2.57倍,“十二五”末的1.48倍。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2017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39.2亿元,较“十二五”末增加13.7亿元;2017年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1.08%,比“十一五”末提高0.5个百分点,比“十二五”末提高0.3个百分点。总体来看,“十三五”以来开放合作空间扩大,对外开放水平提升,在关键环节和核心技术上成效良好,为激发创新进入经济社会各个领域,进一步提高经济开放度提供了新的平台。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产业结构调整取得进展,由“十二五”末的11.73:52.66:35.61优化为2017年的10.05:53.52:36.43。工业提质扩量,2017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71家,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16.9亿元,“十三五”前两年年均增速7.6%。服务业提速增效,2017年服务业增加值占比为36.43%,比“十一五”末提高1.75个百分点,比“十二五”末提高0.82个百分点。现代农业不断发展,2017年粮食总产量34.64万吨,较“十二五”末增加0.43万吨。农业经营主体不断扩大,2017年各类龙头企业160家,示范农民合作社716家、示范家庭农场1008家,较“十二五”末分别增加26家、151家、424家。总体来看,“十三五”以来持续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产业层次明显提升,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强市加速构建。

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人民生活大幅改善,2017年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十二五”末分别增加4769元、2782元。城镇化水平逐步提高,2017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分别达到58%和35%,较“十二五”末分别提高2个、8个百分点。美丽乡村建设有序推进,“十三五”以来,整市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共完成38个省级、20个合肥市级中心村及13个乡镇建成区建设任务,打造了“裕溪河边的明珠-钓鱼村”“幸福昶方”“美丽五爪岗”等一批美丽乡村精品村。脱贫攻坚扎实推进,“十三五”以来累计投入扶贫资金1.95亿元。总体来看,“十三五”以来持续推进新型城镇化与美丽乡村建设协调发展,城镇结构体系更加合理,城乡一体化步伐加快。

生态建设有序推进。以巢湖流域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为契机,积极探索具有巢湖特色的绿色化发展模式。植被覆盖率不断提高,2017年森林覆盖率、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分别达16.58%、40.6%,比“十二五”末分别提高0.6个、5.2个百分点。节能减排力度不断加大,2017年空气质量优良率达77.8%。总体来看,“十三五”以来全面完成国家下达的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有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谐型的绿色发展先行市提供了有力保障。

社会民生稳步改善。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2017年全市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障体系覆盖人数分别为10.47万人、9.29万人,分别比“十二五”末提升0.82%和0.49%。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城镇登记失业率自“十二五”末以来始终控制在4.05%以下。民生福祉持续改善,“十三五”以来民生工程累计投入资金45.34亿元,前两年年均增长15.6%。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十三五”以来教育、医疗卫生、农林水事务等累计支出91.98亿元,前两年年均增长4.5%。总体来看,“十三五”以来社会保障水平持续提升,社会就业更加充分,社会治理机制更趋完善,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幸福巢湖奠定了基础。



二、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评估

按照合肥市委、市政府加强等高对接,加速深度融入,加快负重赶超的部署和要求,《纲要》确定了经济总量、创新发展、开放发展、绿色发展、协调发展、共享发展六大类共27项指标,其中预期性指标18项、约束性指标9项。从“十三五”中期实际执行情况来看,主要指标完成情况总体上符合预期,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等6个预期性指标完成难度较大。

(一)经济总量指标

地区生产总值。《纲要》提出,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以上。2016年、2017年和2018年上半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幅分别为9.1%、8.5%、7.8%,低于规划目标,进展状况慢于规划进度。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纲要》提出,到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13%以上。2016年、2017年和2018年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分别为10.6%、10%、7.4%,低于规划目标,进展状况慢于规划进度。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纲要》提出,到2020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51000元,年均增长11%以上。2016年、2017年、2018年上半年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为36429元、40958元、18110元,增幅分别为9.71%、12.43%、10.74%,进展状况基本符合规划进度。

财政收入总额。《纲要》提出,到2020年财政收入总额达48亿元,年均增长11%以上。2016年、2017年和2018年上半年全市财政收入总额为28.11亿元、30.97亿元、19.8亿元,增幅分别为0.2%、10.1%、14.3%,进展状况慢于规划进度。

地方财政收入。《纲要》提出,到2020年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9亿元,年均增长10%以上。2016年、2017年和2018年上半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分别为17.8亿元、18.3亿元、11.87亿元,增幅分别为-0.2%、2.7%、13.1%,进展状况慢于规划进度。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纲要》提出,到202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12亿元,年均增长10%以上。2016年、2017年、2018年上半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为78.17亿元、87.59亿元、62.92亿元,增幅分别为11.4%、12.1%、12.6%,高于规划目标,进展状况良好。

固定资产投资。《纲要》提出,到2020年固定资产投资达500亿元,年均增长16%以上。2016年、2017年和2018年上半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分别为275.8亿元、337亿元、116.9亿元,增幅分别为22.4%、23.3%和16.5%,增速高于规划目标,进展状况良好,但总量进展慢于规划进度(主要2018年合肥市对我市固定资产投资基数进行了调整)。

(二)创新发展目标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纲要》提出,到2020年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增幅达1.5%以上。2016年、2017年和2018年上半年全市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增幅分别为1.03%、1.08%和0.62%,进展状况慢于规划进度。

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纲要》提出,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达45亿元,年均增长12%以上。2016年、2017年和2018年上半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分别为30.9亿元、39.2亿元、23.2亿元,增幅分别为8.8%、20.5%和20%,进展状况良好。

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数。《纲要》提出,到2020年高新技术企业数达到40家。2016年、2017年和2018年上半年全市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分别达到24家、25家、32家,进展状况基本符合规划进度。

(三)协调发展目标

一、二、三次产业比。《纲要》提出,到2020年一、二、三次产业比达到8:54:38。2016年、2017年和2018年上半年全市一、二、三次产业比分别为11.34:52.55:36.11、10.05:53.52:36.43和9.14:53.12:37.74,进展状况良好。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纲要》提出,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2016、2017年和2018年上半年,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分别为56.6%、57.6%、58.5%,年均分别提高1个百分点,进展状况基本符合规划进度。

(四)绿色发展目标

万元生产总值能耗、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氨氮排放总量和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四个指标,《纲要》均提出到2020年达省控目标,这四个约束性指标均保持在规划进度以内,进展状况良好。

空气环境质量优良天数比例。《纲要》提出,到2020年空气环境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80%以上。2016年、2017年和2018年上半年全市空气环境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分别为81.7%、77.8%、66.9%,进展状况慢于规划进度(主要因自2017年开始该项指标统计口径发生变化,若按照之前口径计算能完成规划目标,2015年以空气污染指数(API)进行统计,2016年以来主要采用以空气质量指数(AQI)进行统计)。

森林覆盖率。《纲要》提出,到202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32%。2016年、2017年和2018年上半年全市森林覆盖率分别为16.28%、16.58%、16.88%,进展状况慢于规划进度(主要因该项指标统计口径发生变化,若按照之前口径计算能完成规划目标,因创建园林城市及文明城市需要,对森林覆盖率数据加以变动,在计算时去除了巢湖水面面积)。

(五)开放发展目标

外贸进出口总额。《纲要》提出,到2020年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3.4亿美元,年均增长8%以上。2016年、2017年和2018年上半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分别为2.46亿美元、3.03亿美元、1.52亿美元,增幅分别为19.5%、23.6%、17.6%,高于规划目标,进展状况良好。

实际利用外资。《纲要》提出,到2020年实际利用外资1.32亿美元,年均增长8%以上。2016年、2017年和2018年上半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分别为1.01亿美元、1.09亿美元和0.58亿美元,增幅分别为11.8%、8.3%、86.6%,高于规划目标,进展状况良好。

招商引资总量。《纲要》提出,到2020年招商引资总量400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2016年、2017年和2018年上半年全市招商引资总量分别为207.85亿元、227.08亿元和89.07亿元,增幅分别为4.33%、9.25%和-11.21%,低于规划目标,进展状况慢于规划进度(主要2018年合肥市对我市招商引资总量基数进行了调整,任务数为170亿元)。

(六)共享发展目标

城镇登记失业率。《纲要》提出,到2020年城镇登记失业率小于4.5%。2016年、2017年和2018年上半年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分别为4.05%、3.8%、3.9%,均保持在规划值内。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纲要》提出,到2020年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1.8万人。2016年、2017年和2018年上半年全市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0.4万人、10.47万人和10.67万人,进展状况基本符合规划进度。

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纲要》提出,到2020年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应保尽保。2016年、2017年和2018年上半年全市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43.94万人、43.64万人、43.59万人,基本做到应保尽保。

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纲要》提出,到2020年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8%以上。2016年、2017年和2018年全市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为99%、99.4%、99.2%,基本做到了应保尽保。

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纲要》提出,到2020年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9700元,年均增长9%以上。2016年、2017年和2018年上半年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28058元、30522元、17152元,增幅分别为9%、8.8%、9.3%,进展状况基本符合规划进度。

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纲要》提出,到2020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5000元,年均增长10%以上。2016年、2017年和2018年上半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16668元、18162元、9153元,增幅分别为10.1%、9%、9.3%,进展状况基本符合规划进度。



巢湖市“十三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中期完成情况
1.jpg

2.jpg

3.png
4.jpg



三、主要指标比较



(一)纵向对比

通过省市县纵向对比发现,巢湖市多数指标处于中等水平。“十三五”规划前两年地区生产总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增速基本符合省和合肥市增长速度,固定资产投资平均增速远高于省和合肥市增长速度。但财政总收入指标年平均增速与省、合肥市增速差距较大,比省“十三五”前两年的年均增速低4.96个百分点,比合肥市低6.75个百分点。总的来说,巢湖市“十三五”前两年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但部分指标与省、合肥市仍有一定差距。

5.png

(二)横向对比

1.地区生产总值(与全国百强后两位及安徽五强对比)

“十三五”以来,各县市地区生产总值均稳步提升,经济总量持续扩大。对比来看,巢湖市经济总量相对较小,在八县市中稳定排名第七,但一直保持中高速增长,其增速由2015年的第6位上升至2017年的第2位,后期发展潜力较大。

6.png
2.财政收入

“十三五”以来,各县市大部分地区财政收入都保持较快增长,财政收入稳步增加。从总量上看,巢湖市财政收入总量2017年达30.9亿元,排名始终处于第7位。与第1位相差50亿元,差距较大,但增速2017年比2016年提高9.9个百分点,排名由第8位上升至第5位,增幅较大。

7.png

注:东海县财政收入自2016年调整了统计口径

3.固定资产投资

“十三五”以来,各县市均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部分地区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对比来看,巢湖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相对较小,排名始终处于末位,但增长速度始终保持高速增长,连续两年排名居第2位,投资增长仍有释放潜力。

8.png

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十三五”以来,各县市消费市场进一步活跃。对比来看,巢湖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总量较低,在八县市中始终排名第7位,但增长势头较好,增速排名由2015年的末位上升至2017年的第5位,消费品市场不断繁荣。

9.png

5.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十三五”以来,各县市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保持稳定增长,居民生活水平持续改善。2017年巢湖市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总额在八县市中分别排名第5位和第4位,其中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落后第1位6375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落后第1位3711元,巢湖市同其他县市人均收入差距不大。从增速来看,2017年巢湖市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分为居第5位和第3位,分别较第1位落后0.2个百分点和0.7个百分点,增速差距较小。

11.png

10.png

第二部分  重点任务进展情况评估



一、空间布局优化拉开新框架



承载空间布局拓展升级。主城区路网框架逐步扩大。“十三五”以来,经开区道路路网工程完成了北沿江高速连接线工程、安成路三期、港口大道延伸、龙塘路、方墩路、竹平路、S105至S208连接线、亚父路一期工程、二期工程、凤凰山路二期、向阳南路。整村推进项目加快实施。巢湖市土地整治工作顺利推进,2018年实施柘皋、坝镇、夏阁、苏湾、栏杆集镇、庙岗乡等7个乡镇整村推进项目,123个村庄4881户,陆续开工建设19个安置点,项目包括整村推进、合巢产业新城、环湖防洪治理和环巢湖大道连接线等重点工程安置房建设,转移至城镇安置1.5万人。半岛生态科学城建设加速推进。“十三五”以来,巢湖半岛生态科学城“四纵四横”路网大框架逐步拉开,合巢产业新城纳入基建行列,安巢经开区和巢湖市融合发展方向愈加明确,建立“一核、一轴、两带、四区”的市域城镇空间结构,全市承载发展空间布局基本形成;开展半岛区域土地利用规划调整和基本农田范围划定工作,推进巢湖半岛国家湿地公园详规编制,完成半岛区域重大项目建设用地分布及用地范围的梳理确认工作,为项目精准落地提供要素保障。

城镇体系布局持续优化。新型城镇体系逐步建立。中心城区引领发展、重点(中心)镇优先发展、一般乡镇特色发展、新型农村社区聚集发展的新格局逐渐形成,构建“中心城市—中心镇—一般镇”的三级城镇等级结构体系逐步完善。全域城镇化空间格局不断优化。“一核、三带、四大高地”的市域城镇空间结构已具雏形,主城区建设成为绿色生态的山水名城,合巢产业新城建设加快步伐,建设成为创新开放的产业高地,半岛生态科学城蓄势待发,巢南建设成为山水画廊。



二、创新驱动强化迈出新步伐



企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创新企业数量不断增加。“十三五”以来,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共计92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2家,省高新技术培育企业7家、合肥市高企7家、创新型企业14家。科研机构、技术中心纷纷设立。组建合肥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家,验收4家,申报省重点(工程)实验室2家,云海镁业、今辰药业、富煌三珍、菲利克斯、光明槐祥等亿元以上企业都拥有自己的研发机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逐步增强。富煌建设、皖维集团、兰天大诚、富煌三珍分别被获认定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省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十三五”以来,获批合肥市级知识产权示范企业13家。

创新平台建设高效落地。创新服务平台分类建立。2016年富煌三珍通过国家科技部首次确定的国家级“星创天地”,2017年获合肥市认定“巢湖市创客巢企业孵化器”、“巢荟众创空间”、“安德利科技企业众创空间”。关键技术平台陆续上马。合肥华脉激光科技有限公司的“激光冲击强化和激光冲击锻打关键技术与成套设备研发及产业化项目” 被居巢经开区成功引进,投资总额达2亿元;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陆续建立。创新平台政策支持不断加大。创客巢省级孵化器申报成功且建设提档升级,合肥市“1+3+5”政策体系充分落实,2016年、2017年、2018年上半年分别争取上级奖补资金1140.3万元、1335.795万元、320万元。

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加强。发明专利数量增长明显。“十三五”以来,累计发明申请1463件、年增长率10.8%,发明授权167件、年增长率15.8%。企业专利成果持续增加。规上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24%(42家研发机构,规上企业数175家)。安徽省巢湖铸造厂有限责任公司于2014年、2015年、2016年连续三年夺得中国专利优秀奖,创全省第一,富煌三珍连续三年跻身安徽省发明专利百强排行榜。企业技改投入不断加大。“十三五”以来,各类科技项目申报有57项,争取省市项目资金2826万元;新增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9家,全市战新产业企业数达14家;产业升级改造加快,完成工业技改投资142.7亿元。新增合肥市两化融合示范企业2家、合肥市“智能工厂”3家、“数字化车间”18家。



三、现代产业体系得到新提升



战略性新兴产业渐成规模。新能源产业形成集聚。截至2018年上半年,阳光电源、中广核等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方兴未艾,渐成集聚之势。新材料产业加速发展。云海镁业、宜安科技、皖维高新等产业渐成规模,宜安云海轻合金、东瑞塑业高分子膜材料等项目建成投产。绿色食品产业不断壮大。中粮、娃哈哈、富煌三珍等企业发展规模不断壮大。高端制造业蓄势待发。中材、海螺、富煌装配式制造、汽车镁合金轮毂等项目加快推进,尚德轨道交通、普尔德医疗器械及医用无纺布生产项目加快建设。电子信息产业态势良好。晶联电子、菲力克斯、环巢光电等项目发展规模与质量稳步提升。

现代农业稳步发展。农业新型经营主体规模逐渐壮大。“十三五”以来,共培训新型职业农民1467人,认定职业农民769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716家,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发展至14个,拥有龙头企业160家(其中,合肥市级龙头企业99家,省级龙头企业13家,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农产品加工产值达1391亿元。积极开展农业标准化示范创建和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创建工作。水产跨越工程绩效考核得分连续七年全省第一,在全省率先成功创建全国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县(市)。截至2018年上半年,共有7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拥有“三品一标”认证产品122个。中化现代农业技术服务中心(MAP)建成使用。载体建设推进有力。尖山湖逸趣园、半岛花溪等田园综合体雏形初现,全市有包括巢湖环湖北岸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在内的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1个、合肥市现代农业示范区5个、安徽省、合肥市级“一村一品”专业示范村63个,合肥市级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45家。完成“巢湖半岛国家农业公园”概念性总体规划。多种类型的新业态新模式涌现。各类休闲农业经营主体总数101家,休闲观光农庄(园)60家,农家乐41家,目前,已有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2家、合肥市级9家。创新“稻田+”综合种养模式,2017年完成稻菜轮作,稻鸭、稻鱼(虾)共育生态循环模式5.5万亩。

现代服务业体系日臻完善。现代金融业稳步发展。“十三五”以来,我市先后引进了中信、光大等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在我市设立支行,特别是扬子村镇银行的引进设立,填补了我市无村镇银行的空白。设立惠农金融服务室113家,实现全市行政村居全覆盖。推动富煌集团成功上市,2家企业新三版挂牌,13家企业在省级股权交易中心挂牌,在合肥市直接融资后备企业平台注册企业81家。设立调转促产业引导扶持基金,投放扶持资金3000万元,扶持企业3家。积极开发金融产品,大力推进“新型政银担”、“税融通”、“续贷过桥”等。休闲旅游业积极推进。全面推进全域旅游创建和中庙·姥山岛5A级景区创建,柘皋镇、黄麓镇洪疃村等获评省优秀旅游镇村。设立市旅游集散中心、中庙、黄麓、烔炀等15处旅游咨询服务中心(点),完成国家风景环湖观光大道巢湖段工程,推进环巢湖沿线景观长廊绿化及21条旅游道路建设,建立14处全域旅游服务区(观景台、驿站等)。2017年全市共接待游客72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31亿元,同比增长18%、32%,2018年上半年,共接待游客46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0亿元。分别占年度计划的57.5%.52.6%。商贸服务业加快发展。“十三五”以来,全市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企业增加29家,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增加29家。电子商务工作扎实推进。获评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市)和安徽省电子商务进农村全覆盖工作先进县,同时加快跨境电子商务发展。巢湖耳街、东方曼哈顿等商贸企业集聚区商业业态不断丰富,新建改造城区农贸市场6个、乡镇农贸市场10个,天湖商城改造工程、万达商业广场等一批重点项目建成运营。



四、新型城镇发展呈现新进步



建设精品城区。城镇化率不断上升。“十三五”以来,城市化率略有上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2015年56%上升到2017年的58%,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从2015年的27%上升到2017年的35%。城市空间形态逐步优化。城乡房屋征收工作大力推进,完成房屋征收2452户、36.3万平方米,城市功能持续提升,新建、续建城市大建设项目144个,完成投资20.6亿元。城市基础设施能级不断提升。东外环等骨干路网工程相继开工,建成寻芳坡、伴园、爱巢园等7处“口袋公园”,建成姥山路、团结路等精品道路,完成4个城市公园、70个老旧小区、25个城区农贸市场、8条主次干道、77座公厕改造提升,布点建设首批7个城市阅读空间,提档升级一批微公共空间、城市绿道、文化雕塑、道路生态护栏、公交站亭,三水厂厂区主体结构全部完成,巢湖大桥开工建设。

打造特色小镇。规划建设推进有力。黄麓建筑科创小镇、旗山·中科精密智造小镇获批合肥市级第一批特色小镇,黄麓建筑科创小镇获批安徽省第一批特色小镇(试验),并申报了省级第二批特色小镇。2个特色小镇概念性规划已编制完成,富煌集团科技研发中心、中科智城、富煌人才公寓、雅荷公园等小镇重点项目建成或加快推进。发展模式不断创新。充分挖掘资源优势,积极谋划推进槐林渔乐小镇、中庙文旅小镇、巢湖镁业小镇、中垾体育小镇等一批特色小镇。

塑造美丽乡村。示范点工作有序推进。“十三五”以来,整市推进美丽乡村,全力推进52个省级中心村、20个合肥市级中心村和13个乡镇建成区建设,乡村公共服务设施功能齐全、生态环境改善明显、文化品位全面提升、基层民主法治建设深入推进、乡村产业发展彰显特色、群众增收渠道逐步拓宽。示范效果提升显著。几年来,全市打造了五爪岗、汪桥、陈泗湾等一批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示范点,美丽乡村连线成片,呈现出一派和谐、文明、生态、繁荣、靓丽的乡村美景。



五、改革开放局面展现新气象



重点改革深入推进。财政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市县一体化巢湖平台建设于2016年元月份投入正常运行,实现了与合肥市的联网对接,市县一体化巢湖网招系统自2017年元月份开始投入使用,网招率已达100%;交易流程、交易规范和评审方法分类使用合肥市交易文件范本,编制完成了巢湖市公共资源交易服务标准体系文本;监管体制不断理顺,强化了招投标全流程的监督。投融资体制改革持续推进。创新农发行“改善人居环境”、农行“绿色基金”等中长期、低成本融资产品。农村综合改革逐渐深化。探索农村“三权分置”,完成庙岗乡莲花社区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和“三变”改革试点;“十三五”以来,启动了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全面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别,协同完善就业、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配套政策。社会治理改革顺利推进。完成城市公交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进程,获评全省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示范县(市);整合市政、市容环境、园林绿化和城管综合执法等职能,组建城市管理委员会,完成数字城管建设。商事制度改革成效显著。企业登记速度由法定的20个日提高至2个工作日,接近40%的企业当天可以领取营业执照,营商环境明显改善,市场准入成本有效降低,行政审批程序明显缩简、注册费用明显降低、企业注册时长明显缩短。

开放合作全面拓展。对外开放出现新局面。“十三五”以来,完成外贸进出口3.03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累计1.14亿美元,皖维高新获海关AEO高级认证。持续对外扩大交流合作。与观歌、皖维分别成立合作公司,成功举办中科大海外校友巢湖侨创峰会、ECI国际数字商业创新论坛、长三角青年创新创业论坛、第三届海峡两岸(合肥)健康养老产业合作论坛等,与阿根廷伯嘎密诺市、江苏宜兴市缔结友城,与巢湖学院、合肥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大学圆正控股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六、生态文明建设增添新业绩



生态保护与修复不断加强。环境综合治理成效明显。“十三五”以来,全域落实“林长制”,巢湖半岛湿地公园入围国家级试点,槐林、柘皋河湿地公园进入省级试点,黄麓镇建麓村、柘皋镇和中垾镇小联圩村、滨湖村分获第十批、第十一批省级生态乡镇和生态村;蓝藻综合治理工程、矿山整治和生态修复、沿湖沿路沿河生态廊道建设、山体公园建设、柘皋河、夏阁河、烔炀河、花塘河、鸡裕河及城区水系水环境综合治理等项目都有序推进;标准化垃圾分类初见成效,截至2018年上半年,全市17个乡镇(街道)160个村(居)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全覆盖,共有209个自然村落实了生活垃圾分类。生态修复保护不断加强。“十三五”以来,我市城市园林绿化得到了快速发展,累计改造提升及新增城市绿地162.6公顷,建设城市绿道5公里,新建16座口袋公园,并于2017年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截至2018年上半年,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1%,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2.7平方米。

三大污染防治得到强化。大气污染防治加快步伐。“十三五”以来,建筑施工现场扬尘治理和恶劣天气下扬尘治理管控得到加强,认真开展环保大练兵及“散乱污”企业整治等各项专项整治;已关闭4家水泥粉磨企业,7家水泥粉磨企业均已安装袋式除尘器,禁燃区13台工业高污染燃料锅炉已全部淘汰,13家挥发性有机物重点行业企业均已按照要求落实治理措施;秸秆综合利用水平不断提升,开工建设发电规模为3万千瓦的秸秆发电厂。截止到2018年上半年,全市空气质量明显提升,主要污染物PM10、PM2.5实现双下降。水污染防治不断强化。“十三五”以来,全面推进并完善河长制,建成市乡村三级河长体系,18条河流纳入河长制范围。全力推进污水处理厂及污水管网建设,改扩建岗岭、城北污水处理厂,新建南岸污水处理厂,建成11座乡镇污水处理厂,正在推进栏杆集镇、苏湾镇、庙岗乡污水处理厂及管网建设,被获评为全国农村污水治理示范县。全面启动土壤污染防治。出台《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实施方案》,全面开展污染地块调查。



七、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新加强



交通基础设施日臻完善。高速公路、普通国省干线公路、农村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发展迅速。“十三五”以来,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0亿元。北沿江高速建成通车,合宁、合芜高速扩容工程及合芜高速柘皋收费站开工建设,岳武东延巢湖段、明巢高速等项目有序推进;普通国省干线公路顺利开展,G329店埠至柘皋段开工在即,G329柘皋至含山界、G312、S330、S218、S104(方兴大道)等项目前期工作正在稳步推进;烔长路、烔中路、槐坝路等75公里重点县乡道建成通车;截止2018年上半年,完成农村公路畅通工程1188公里及38座危桥加固改造项目。全面实现城乡公交一体化。城市公交现有车辆239台,线路26条,服务范围东至亚父街道,南至银屏镇,西至烔炀镇,北至夏阁镇,年运营里程约1100万公里,客运量约2200万人次;城乡公交现有车辆155台,线路23条,设置站点171对342个,运营里程达764公里,服务范围为12个乡镇和中庙街道办事处,乡镇公交覆盖率100%,行政村公交覆盖率达95%以上,日均客运量约8000人次。全面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目前已获得合肥市四好农村公路示范县称号,并被推荐为创建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

能源安全保障水平持续提升。城市地下综合管线维护与管理工程不断完善。对城区3米以上各类道路地下管线进行普查,完成了城区燃气管道建设工程,加快老旧小区燃气改造,城市燃气普及率90%,全面开展城乡一体,推进13个乡镇燃气工程建设。电力整治效果显著。“十三五”以来,共开挖强电沟槽约(280)米,建设电缆井(15)座、设备基础(4)座,更换电缆约(1000)米,更换电表(15)个;整治弱电杆线路(50)千米,开挖弱电下地沟槽约(263)米,建设弱电设备井(10)座。

水资源安全保障水平持续提升。防涝工程有序进行。“十三五”以来,启动城区积涝点整治工程,完成易涝点治理项目13个,完成巢湖市内城水系综合治理(截污工程)项目5个标段建设。污水处理能力提质增效。建成巢湖南岸污水处理厂,改扩建岗岭污水处理厂及城北污水处理厂,全面推进城区管网提升工程和道排改造工程,新增污水处理能力4万吨/日。生产生活用水得到保障。全面推进并完善河长制,建立地表水断面生态补偿机制,柘皋河、裕溪河等主要河流达到Ⅲ类水质标准,实施城市第三水厂、备用应急水源等饮用水增量提质工程,开展城市水源地突出环境问题整治,开展全市乡镇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划定工作。

信息化全面发展不断推进。“智慧巢湖”建设全面推进。智慧城市运营中心建设项目全面启动,数据资源共享交换和数字经济逐步发展,“十三五”以来,打造了100家“互联网+智慧企业”,省市两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15家,共有“智能工厂”4家,“数字化车间”12家,17家单位筹划建设或升级改造智慧应用项目。“三网融合”逐步完善。“十三五”以来,用于双改的资金达4000多万元,城区双向覆盖率达100%,农村双向覆盖率达65%。基础信息网络性能全面提升,截至2018年上半年,共有基站1439个,其中4G基站1216个,宽带总出口带宽180G,城区已基本实现光纤到户、乡镇实现光纤入村率达到100%,移动宽带建设34万户,覆盖率约为71%。



八、社会事业发展实现新改善



扶贫工作卓有成效。农村贫困人口显著减少,贫困发生率明显下降。未脱贫人口由2015年底19594人减至2017年底1208人,贫困发生率由2.9%下降至0.18%,16个贫困村在2016年全部出列。扶贫资金投入加大,“十大工程”成效显著。2016年至2018年共安排扶贫项目1089个,涉及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及双基建设等“十大工程”,共投入资金8.3亿元,其中财政专项扶贫资金4.12亿元。

教育事业蓬勃有力。办学条件同步改善。“十三五”以来,全市新增公办幼儿园6所,新建校园3所,新增教学用房15栋,其中农村学校新增12栋,新增运动场24个,其中农村学校运动场22个,新增食堂及学生宿舍13栋,均为农村学校,投入约7400万用于新增教学设备。信息化同步推进。年均投入2500多万元,校园网建有率、宽带接入率、班级多媒体设备配置率均达100%,57%的学校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师资力量均衡保障提升。“十三五”以来,共招聘教师565名,交流轮岗校长、教师546名,安排194名城区教师到农村支教,定向培养41名乡村“全科教师”,每年均组织教师参加各类培训,并选拔优秀青年教师作为后备干部培养。

医疗卫生事业深入推动。基本医疗卫生各项指标取得较大进展。“十三五”以来,全市各乡镇、街道医疗卫生机构均组建了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队伍,并组建了由驻巢二级以上医院112名中级以上专家组成的应急医疗救治专家组。全市所有卫生室和部分社区卫生服务站配备了173台健康一体机。居民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截止2017年末,每万人口拥有2.48名全科医生,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由2015年的78.45%上升到2018年上半年的83.72%。卫生信息化建设初见成效。已建成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核心的县级区域卫生计生信息平台,为全市151个村卫生室配备健康一体机,夯实基层信息化基础工作。

文体事业面向大众延伸。文体活动大量开展。“十三五”以来成功举办环巢湖全国自行车公开赛、全民健身运动会,举办首届市直机关运动会,成功命名省创建体育强县示范县(市)。群众文化精彩纷呈。先后举办了牡丹戏曲大舞、少儿器乐比赛、百姓文艺展演、城乡大舞台等系列群众文化活动。唱响巢湖民歌品牌,举办了两届“大湖之风”巢湖民歌广场舞大赛和第12届巢湖民歌歌会,巢湖民歌走进央视,参加《中国民歌大会》,荣获2018-2020年度“安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十三五”以来共建成5个街道综合文化活动中心和19个农民文化乐园,市图书馆新馆、博物馆主体馆等场馆加快建设。深入推进书香城市建设, 2017年建成巢湖市首家公园图书阅读点、首座24小时自助图书馆的基础上, 2018年新建6个城市阅读空间、4个24小时自助图书馆和1座巢湖历史文化主题公园(伴园)。加强文物保护工作。先后实施了李家大院、龟山塔、鲁彦周故居等一系列文物维修保护工程和李公祠、普仁医院陈列布展工程;积极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截至2018年上半年,我市共有80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项目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个,县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56个。



九、和谐社会打造迈上新台阶



就业创业形势良好。用工企业和主体数量大幅增长。“十三五”以来,企业总数增长到11925户,较2016年初增长了92.25%,各类市场主体(含个体)共有5.79万户。技能培训工作有序推进。企业新录用人员岗前技能培训学员2928人,技能脱贫培训942人,共审核培训补贴390.905万元。就业扶持工程稳步落实。共44家见习基地开展就业见习工作,提供就业见习岗位513个,参加就业见习323人,发放就业见习补贴资金201.31万元,开发公益性岗位112个。争取上级专项资金近100万元,建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实训基地2个,在建1个。高标准落实就业脱贫工程。已建成柘皋、黄麓、中庙、夏阁、苏湾、银屏6个就业扶贫驿站。

民主法治扎实推进。基层协商民主建设不断加强。“十三五”以来,乡镇政协联络组办公场所、工作经费、人员配备等“五到位”措施稳步落实,专委会与乡镇政协联络组协同开展民主协商的工作机制逐步建立。法治巢湖建设不断深化。法律服务专家库和法律顾问库逐步优化,“十三五”以来,每年邀请合肥市普法讲师团成员为全市法治宣传教育骨干授课,全市各地各单位共计600余名普法骨干接受培训。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截至2018年上半年,有国家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2个,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7个,合肥市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5个,巢湖市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46个,全市现有各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共计60个。

社会治理创新有效。“121”工程建设持续推进。全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大数据信息平台逐步形成,以大数据分析的方式展现综治各类数据信息,截至2018年上半年,已采集法院、民政局、司法局、文广新局、房产局、交通局、民宗局、残联、供水公司等10家单位481万数据。“诉调对接”、“访调对接”工作机制不断建立健全。市、镇、村三级立体式多元化矛盾纠纷化解格局基本建立,截至2018年上半年,排查各类突出矛盾纠纷(1053)起,化解(1002)件,化解率达(95.2%)。“放管服”改革不断深化。“十三五”以来,大力精简行政权力中介服务事项,规范取消调整涉企收费事项,建立重点工作月调度机制,开展重大决策督查督办135次,畅通联系服务群众渠道,公开政务信息2.86万条,“市长热线”办理意见、建议、诉求1.39万件,办结率100%。

第三部分  面临的形势与问题



总体看,《纲要》实施情况良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较好成绩,但是,随着国家发展战略新布局和经济社会转型深入推进,催生新的发展空间,给巢湖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对照更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要求,挑战较大,问题依然突出,值得引起重视。



一、发展形势



(一)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仍存诸多不确定因素

目前,从国际来看,全球经济处于复苏换挡关键阶段,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但贸易保护、地缘政治等带来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发达国家大力促进制造业回归,推出再工业化策略,新兴经济体则大幅放宽外资准入,出台土地、税收等优惠政策,积极吸引国际投资。在此背景下,原来比较稳定的国际分工体系被打破,中美、欧美、中国与发展中国家之间都存在着大量的贸易摩擦或引发摩擦因素。从国内看,“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提出,为我们营造对外合作交流之机遇,同时也对我们如何融入发展提出新挑战。总之,不管是从国际、国内来看,我市应抓住科技、产业革命和“三大战略”发展机遇,有效化解发展阻力和破解融合发展之难题。

(二)新形势新要求新部署增大发展压力

新形势下经济建设仍是中心工作,新时代更加注重全面发展,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发展动能有序转换之际,国内经济延续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但局部领域风险隐患依然存在。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工作仍是当前或者今后一个时期必须贯彻落实的重要工作。总之,根据当前新形势新要求新部署,在推进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战略、重构现代产业新体系中化解发展压力,找准发展重点,赢得发展先机。

(三)区域辐射带动效应促进发展提速

省委提出加快启动合肥滨湖科学城建设,合肥正在加快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合肥市加入长三角G60科创走廓,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作为合肥东向发展的前沿阵地,对巢湖的辐射和带动将愈发明显。省、合肥市“十三五”规划发展定位,明确提出加快推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推动我市进入全国百强县行列。随着省、合肥市对我市重大基础设施、重大产业布局、配套政策等方面倾斜和支持,将为我市加速发展带来强大动力和发展支撑。

(四)“四大战略”的实施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十三五”以来全市深入推进产业强市、生态立市、双创驱动、城乡统筹四大战略。随着合巢产业新城和半岛生态科学城“双城带动”战略的启动实施。国家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环巢湖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等国字招牌获得和创建。综合交通建设不断完善,商合杭高铁、合巢马城际铁路、合巢芜和合宁高速改扩建、明巢高速、方兴大道东延、G329等项目的加快推进,巢湖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区域中心的战略地位凸显,融入合肥主城区、合芜马、长三角经济圈的格局很快形成。同时,城市发展格局和空间正在逐步拓展,城市优良形态正在逐步形成,这些将为下一步高质量发展带来巨大发展机遇。



二、主要问题



《纲要》是科学合理的战略性规划,但是受多种因素影响,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巢湖市发展不足、发展不优的问题并存,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任重道远,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一)经济总体实力有待提升

巢湖市保持经济社会平稳健康持续向好态势,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但实现“安徽五强、全国百强”的目标压力较大,部分主要经济指标总量与百强县相比较差距较大。地区生产总值。2017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6.3亿元,占肥西县的44.7%,比宁国市多16亿元,与当涂县相比少35.4亿元。财政收入水平。全市财政收入30.9亿元,占肥西县的38.2%,比东海县多9.8亿元,与梅河口市相比少4.1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337亿元,占肥西县的50.3%,比梅河口市多13亿元,比东海县少76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96.6亿元,占肥西县的38.1%,比长丰县少102.2亿元,比肥东县少129.3亿元。

(二)工业发展水平有待提高

巢湖的跨越赶超,与全国百强、安徽五强相比,我们“短”在工业发展、“弱”在承载平台,“缺”在工业项目。主要表现为:工业规模不大。我市规上工业企业数、工业总产值、规上工业增加值等3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长较快,但与合肥其他县相比,体量依然较小,差距依然较大,2017年,上述3项指标,与肥东县相比分别少201个、600.1亿元、129.3亿元,与肥西县相比分别少291个、919.18亿元、156.95亿元,与长丰县相比分别少225个、484.1亿元、102.15亿元。承载平台不强。居巢经开区主战场作用不显。虽积极推进“一区三园”管理模式,但受规划、环保影响,发展空间非常有限。居巢经开区体量小,主导产业不明晰,从考核情况来看,在全省158个省级工业园区考核中位置靠后。目前,园区规上企业仅有25家(南区仅17家),占全市148家规上企业的16.9%,主战场作用发挥有限。缺少大项目支撑。项目数量少,从2018年四县一市“大新专”计划安排项目数来看,肥西县、肥东县、长丰县、庐江县分别为128个、125个、141个、102个,而我市纳入年度计划安排项目仅有93个,项目数与其他县市相比差距较大。项目投资小,从2018年四县一市计划投资来看,肥西县、肥东县、长丰县和庐江县分别为269.10亿元、183.05亿元、161.15亿元和110.77亿元,我市为111.83亿元,仅与庐江县持平。

(三)招商引资实效有待加强

“十三五”以来,全市逐步完成招商引资体制机制建设,加强招商引资人才队伍建设,提升项目服务水平和能力,创新招商方式,把招商引资作为“一号工程”来推动,但招商引资成效不佳。项目有数量,但量质不齐。近几年,招商项目逐年增加,但仍然存在着项目“缺大少新”,项目带动性不强,产业链条不长,传统主导产业项目占比近70%。招商有线索,但落地不多。主要表现在项目落地过程,推进“步履维艰”,造成履约率不高。有的签约企业没能迈过土地、资金、服务“三道坎”,导致项目“流产”收尾,有的项目仅仅停留在战略框架合作层面上,没有实质进展,最终不了了之。从近几年招商数据来看,签约未能落地项目60%以上,仅有40%项目能落地,而且存在推进不快,还有的没有能够按照签订协议完成项目建设。

(四)要素保障短板有待补足

环境资源约束压力增大。巢湖流域水环境一、二、三级保护区红线必须严格坚守,很多已规划布局的项目急需调整和整改;双桥河、柘皋河等重点河流治理任务依然艰巨;我市建材、化工等主导产业均是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任重道远。发展营商环境仍需提升。我们放管服改革、“四最”营商环境、互联网+政务服务、“四送一服”双千工程仍需要深入推进,服务发展的政策措施还未到位,行政审批还有待改善,优质服务还需提升,土地、金融、财政等政策支撑还有所欠缺,经济社会发展所需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仍需要加强,人才培育和引进仍需要提升。

(五)民生社会事业有待提升

    医疗、养老、教育等民生保障方面依然存在薄弱环节。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还不完善,公共服务水平与群众期待相比依然还有差距。



第四部分  高质量推进《纲要》实施的举措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后决胜时期,是实现《纲要》各项目标冲刺阶段,为科学有效推动规划目标全面实现。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认真落实“六稳”重要工作部署,大力实施五大发展行动计划,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实现“安徽争五强、全国进百强”目标,奋力开创建设生态绿色的山水名城和创新开放的产业新城的新局面。



一、实施双城带动,提升平台空间承载力



坚持“双城带动”发展战略。举全市之力,加快实施“双城”带动战略,培优育强经济发展“新引擎”。合作共建合巢产业新城。在柘皋镇、庙岗乡2个乡镇128平方公里区域范围内,与安巢经开区共同推进合巢产业新城规划建设,坚持规划、招商、建设“三个同步”。借鉴雄安新区先进经验,高标准编制合巢产业新城总体规划及产业、交通等专项规划,坚持规划引领新城科学发展。加快推进新城启动区征迁、安置点建设和启动“五横八纵”骨架路网及水电气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聚焦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战新产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强化联合招商,创优服务,加快推动重大项目落地建设。倾力打造合肥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引领区、高质量制造业发展的集聚区和宜居宜业的新城区。提档升级巢湖半岛生态科学城。充分整合优化半岛区位和资源优势,呼应滨湖科学城建设、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动融入、等高对接,集聚科技创新资源,提升产业承载能力。积极理顺半岛生态科学城管理体制机制,按照既定发展定位、发展目标和建设任务,强化与居巢经开区融合发展,力争把巢湖半岛生态科学城打造成为“科技创新试验区、教育资源汇聚区、健康生态示范区、新经济新业态发展先行区”。

打造工业经济“主战场”。全面推进居巢经开区改革创新,开启“一区多园”发展模式,推进园区整合优化,继续完善园区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切实做好产业发展基金、创新融资等优质服务,支持实体经济做大做强,聚焦发展新材料、高端智能制造、生物医疗、绿色食品等产业,力争挤进全省经开区第一方阵。

狠抓重大项目建管。坚持“项目为纲”理念,补足发展短板,依托项目拉动投资可持续增长。加强政府投资项目建设。紧紧围绕水利交通能源、城市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保护、乡村振兴工程、园区配套提升、民生社会事业等六大方面,精心谋划安排政府投资项目,加快推进巢湖环湖防洪治理工程、巢湖大桥、巢湖市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整村推进安置点、居巢经开区路网等一批重大项目。加快产业类项目建设。以省亿元以上重点项目、合肥市“大新专”为主抓手,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制造业等方面,大力推进台湾健信集团年产100万只镁合金汽车轮毂生产线项目、融捷新能源动力电池、上海宝汽智能化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项目等一批重点项目。完善项目管理系统。强化项目服务管理。全面落实“四督四保”和“五项机制”,加强项目调度推进、督查考核,协调解决征拆、用地、资金等要素保障。积极对上争取中央预算资金、各类专项资金和省、合肥市建设资金,支持项目建设。

二、壮大实体经济,促使产业体系更完备

构筑现代化工业新体系。聚焦发展战新产业。抢抓省、合肥市推进“三重一创”建设机遇,重点打造新材料、新能源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生物和大健康等“四个百亿战新产业”。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围绕“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战略,加快渔网具、食品深加工、建材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力争培育成为“三个百亿传统产业”。

推进服务业提质增效。突出发展文旅产业。立足“大湖、温泉”资源,着力建设环巢湖旅游休闲区核心区,全力做好姥山岛5A级景区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文旅项目招商引资三项重点工作,构筑“一轴两翼四区”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将旅游业培育成为巢湖放大生态优势、引领经济转型的主导产业。大力发展电子商务、金融服务等产业。实施“电商巢湖”行动计划,加快创客巢等双创平台载体建设,创建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园区,积极推进跨境电子商务发展;推进巢湖市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平台、互联网大数据保险孵化基地等项目,积极推动银行金融机构赴乡镇增设网点,实施金融超市、金融特色小镇工程。大力培育新兴业态。重点培育文化创意、智慧物流、科创服务、信息服务、健康养老等服务行业的新兴业态,提升现代服务业规模、层次、能级和竞争力。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推动农业设施装备提档升级,支持设施连栋大棚、农机装备等农业装备现代化建设,建成全省领先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加快创建巢湖半岛国家农业公园。加快构建现代化农业体系。加快培育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支持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进一步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协调推进“现代农业三大体系”的建设工作。加快农产品品牌建设。突出品牌引领,加快“三品一标”优质农产品扩面增量,推行粮食绿色增效,支持开展优质绿色粮食生产基地、绿肥种植示范基地建设,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三、狠抓创新驱动,助推经济动能大转换

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培育创新型领军企业。牢固树立创新发展理念,培养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创新能力突出、引领带动能力强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壮大一批科技型企业。助推一批企业进入省级和国家级创新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产权示范企业行列。推动创新型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建设国家和地方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提高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实施质量品牌提升工程。突出名牌产品和商标品牌培育,打造一批具有技术含量、文化含量的巢湖品牌,加大对品牌创造的奖励力度,加强对品牌的宣传和保护。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围绕传统优势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支持行业龙头企业与合肥市及长三角地区的高等学校、科研机构联合组建研发平台和创新战略联盟,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增强产业原始创新能力。

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深化机制体制改革。深化“放管服”改革,精简行政审批事项,健全行政审批管理制度,规范前置审批行为,优化行政审批运行机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发展。加快成果转化。梳理摸排域内具有技术需求、市场潜力的企业,出台精准政策,支持、引导重点企业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建立技术研发中心、成果孵化中心,支持本地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和外地企业开展战略合作、共建研发平台,为科技成果落地转化提供载体。

加快培育创新创业型人才。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全面落实巢湖市“1+7”人才新政,引进和培育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打造人才高地。加快黄麓大学城、职教中心等建设,依托在巢高校,强化各类专业人才培育。充分发挥重点企业、创新创业平台载体作用,深入实施高层次人才和团队引进计划、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等“九大计划”,全力推进“巢湖英才”培养工程、“巢湖产业创新团队”培养工程、“巢湖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培养工程、“巢湖市优秀企业家”培养工程等“四大工程”。积极倡导企业家精神,培育一支精通现代企业管理、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能够适应国内外竞争的优秀企业家队伍。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开辟紧缺专业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切实加强与国内大型企业、一流科研机构和全国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开展合作,建立多层次招才引智平台,通过财政补贴、住房保障、股权激励、天使投资基金等政策措施,鼓励企事业单位、居巢经开区采取柔性引进、建设院校实验基地、博士后工作站、院士工作站等方式,搭建人才互通桥梁。

四、深化改革开发,有效释放发展新活力

继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落实“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重点任务,加快经济结构性调整,推动生产力水平整体提升。有序推进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推行“最多跑一次”服务模式,落实好“一网、一门、一次”改革行动,打造“四最”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创新创业活力。深入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多证合一”、“证照分离”,积极探索市场主体协同监管新模式。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促进土地流转,提供乡村振兴发展要素保障。继续推进旅游管理体制等改革。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加强信用监管和联合奖惩,打造信用巢湖。

全面提升对外开放程度。深入推进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加快开放大招商、开放大平台、开放大外贸建设。大力开展现代招商,积极承接北京、上海产业转移,紧盯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合肥经济圈等重点招商区域,探索市场化招商,采用委托招商、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等招商新模式,实施精准招商,提升招商引资成效,推动产业链长、牵引性大、影响面广的重大项目落地集聚发展。深度加强与央企合作,加快推进合作项目建设,扩大与中铁、中化、中材等央企合作范围。

五、推进产城融合,创新城镇发展新模式

全面实施新型城镇化规划。打造生态核心。充分重视以巢湖为核心的生态资源保护和利用,规划以生态保育和旅游发展为核心职能,在全国层面,打造人地和谐的大湖治理典范,在安徽省层面打造五大发展的综合示范区。强调带状引领发展。充分结合合宁芜大都市区和合肥副中心建设,充分对接区域空间功能格局,打造环巢湖滨湖发展带、合巢芜发展带、巢北城镇发展带。

提高城市发展质量。提升城市经济质量。发挥城市产业载体和创新高地作用,促进要素从低质低效领域向优质高效领域流动,建设实体经济、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增强核心竞争力。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在城区空间增长边界范围内,优化调整城市发展的空间方向,采取“中部优化、西部提升、南部填充、东北整合、东南拓展”的整体空间发展策略。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增强城市经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资源环境对人口的承载能力,有效预防和治理“城市病”,建设和谐宜居、富有特色、充满活力的现代城市。

加快乡镇发展步伐。推进特色小镇发展。加快建设黄麓建筑科创小镇、旗山•中科精密智造小镇;积极谋划槐林渔乐小镇、中垾体育小镇等,力争打造3-5个省、合肥市级特色小镇。推动重点中心镇建设。加快重点中心镇建设总体规划和各项详规的编制,明确各区块功能定位,科学构筑发展框架,充分挖掘、整合各种优势资源,引导村镇二三产业向重点中心镇集中,形成集约化发展趋势。

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做好顶层设计。激活主体、激活要素、激活市场,推动城乡要素配置合理化、产业发展融合化、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设施联通化、居民收入均衡化,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推动公共资源向农村延伸。推进并完善农田水利工程、防洪保安工程、农业物联网体系建设项目、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加快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公路。加快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推进公共就业服务网络向县以下延伸,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城乡社会保障制度衔接,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六、实施乡村振兴,激活乡村发展强动力

科学编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切实发挥规划战略导向作用。着力构建立体化的乡村振兴规划体系,在编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的基础上,配套实施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和年度实施方案,同时开展示范市、乡、村的规划编制工作,打造总体谋划、统筹推进、点面结合、示范引导的特色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体系。合理设定乡村振兴阶段性任务。提高农业发展的创新力,着力构建乡村现代产业体系;促进农业农村绿色发展,加快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繁荣发展乡村文化,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和淳朴民风;健全现代乡村治理体系,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加快补齐农村民生短板,提高农村美好生活保障水平,让农民群众有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培育产业兴旺新动能。推动乡村业态多元化发展。发展生态农业型、农事体验型高效种植和养殖业,发展文明公益型、养生休闲型和文化创意型乡村休闲旅游业态以及农产品加工业等,形成城乡要素快速流动、生产经营主体更加多元、农业业态和功能更加多样、农村资源得以高效配置和充分利用的乡村产业发展格局。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建设一批设施完备、功能多样的休闲观光园区、田园综合体、特色小镇,着力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

强化农村人才振兴。大力发展农民职业教育。全面建立职业农民制度,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实施现代青年农场主培养计划、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计划、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轮训计划,培养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积极鼓励各类人才回归乡村。要打好“乡情牌”“乡愁牌”,加快“凤还巢”政策的实施,充分调动专业技术人才下乡积极性;念好“招才经”“引智经”,想方设法创造条件,让农村的机会吸引人、让农村的环境留住人。

打造文化振兴新气象。强化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建立健全乡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推进历史文化名城创建工作,深入推进文化惠民活动,进一步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功能健全、便捷高效的市、乡、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加快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和文物保护工作,加强特色乡村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

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强化农村党的领导。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党管农村工作领导体制机制和党内法规,扎实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实施党支部建设提升行动,创新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持续推进标准化建设。加强基层组织作风建设。严格党内政治生活,严厉整治惠农补贴、集体资产管理、土地征收等领域侵害农民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加大基层小微权力腐败的惩处力度,完善提升党的组织生活活力的途径和办法。

七、建设生态文明,打造美丽巢湖好景象

强化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以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市创建为主抓手,持续推进巢湖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扎实推进三大污染防治。强化水污染防治。着力加强生态湿地建设和保护,提高环湖乡镇污水处理能力和管理水平。围绕保护巢湖水环境,全面推进城镇截污治污工程。注重土壤污染防治。启动重点行业企业用地污染地块调查工作,建立污染地块目录和负面开发清单,加快推进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加快火电、水泥行业脱硫、脱硝和除尘改造设施建设,加大城市烟尘、粉尘、细颗粒物、汽车尾气和施工场地扬尘治理力度,推进秸秆综合利用,推进区域污染减排,全面落实环保督察问题整改。

提升城区市容市貌。推进绿色城镇化建设。塑造绿色城镇形态, 发展绿色低碳建筑,建成合肥都市区湖城共生、山水相融的有特色、有活力、绿色化宜居的副中心。构建绿色产业体系。探索建立产业发展负面清单管理模式,严格实施能源消耗、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传统产业绿色化低碳型改造,重点发展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绿色服务业,推进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

深化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全面推进绿色发展。以巢湖流域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为契机推进绿色发展,积极探索具有巢湖特色的绿色化发展模式。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加快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和“农村危房改造工程”,不断优化农村人居环境。



八、改善民计民生,促进社会事业新发展



打赢脱贫攻坚战。深入推进脱贫攻坚工程。切实了解贫困户的实际困难和致贫原因,因户制宜地制定贫困户脱贫方案,确保到2020年圆满完成脱贫任务。巩固脱贫成果。建立防返贫机制,确保实现贫困村出列、贫困人口脱贫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坚持志智双扶。强化脱贫光荣导向,更加注重培养贫困群众依靠自力更生实现脱贫致富的意识,更加注重提高贫困村和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

抓好社会事业。注重教育优先发展。推进学前教育普惠发展,继续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以中小学布局调整为抓手,优化教育资源配置,鼓励集团化办学,采取名校办分校等形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推进医疗卫生优化发展。继续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两年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推动智慧医疗建设,完善医疗信息化建设,逐步建设覆盖全市城乡远程诊疗系统。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巩固社会保障普惠性。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实现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其他法定保障对象应保尽保。完善社会保险制度。推进制度整合、重塑筹资机制、提高统筹层次,真正实现多层次发展。完善社会救助制度。以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为重点,加强与脱贫攻坚政策衔接,突出救助工作的公开、公平、公正,实现社保兜底在脱贫攻坚中的兜底保障作用。推进社会福利事业发展。不断提升教育福利水平,构建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的养老服务体系,大力发展面向残疾人、儿童的福利事业。

抓实社会治理。维护社会安定。推进依法治市进程,加强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和法律援助,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深化平安巢湖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提高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创新社会治理。加快构建源头治理、动态治理和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治理机制,创新社会治理机制。加快推进“智慧巢湖”“信用巢湖”“平安巢湖”建设,积极打造“幸福巢湖”。

稿件来源 | 巢湖楼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巢湖论坛 ( 皖ICP备05005653号-1|皖公网安备 34018102340183号 )

GMT+8, 2024-5-21 00:38 , Processed in 0.357172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