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3160|回复: 0

巢湖烔炀镇白庙唐村:破解“垃圾留村”,留住返村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5-9 08:59: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个“五一”假期,60岁的唐爱红没有出远门,没事就去家门口的菜地里转转,给辣椒苗浇水,拔拔韭菜地里的杂草,顺手摘一把嫩蚕豆回家。

这里是唐爱红的老家——烔炀镇白庙唐村。从20多岁离开后,这是唐爱红第一次回来体验这样的生活。“我在省会合肥生活了30多年,去年年底回来,我不舍得走了。
1.jpg

图丨唐爱红在自家的菜地里干活。(新华社记者 陈尚营 摄)
在唐爱红的记忆里,曾经的白庙唐村,门前垃圾堆、土路全是灰,“那时候主要是要吃饱肚子,哪还考虑什么环境不环境的”。唐爱红说,当年去合肥,一方面是想去大城市挣钱让生活过得好一些,另一方面,也确实觉得农村脏乱差。
如今,唐爱红的孩子们都已在大城市扎根,去年年底回到老家村庄的她,却不愿意再回去了。“花红柳绿,种点小菜,没事与邻居坐坐,吃完饭到村口塘边转转,舒服得很。”唐爱红说,“这次回来一看,农村变化太大了,村里空地要么栽了树,要么种了草,公路通到家门口,几位保洁员,把村里村外打扫得干干净净,垃圾都分类投放到垃圾桶,我跟孩子们说,我在村里不走了。”
2.jpg

图丨白庙唐村保洁员毛菊香在清理村道上的垃圾。(新华社记者 陈尚营 摄)
白庙唐村的改变,得益于巢湖市开展的农村生活垃圾全域治理:2016年年底前巢湖市实现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全覆盖,2017年6月起试点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
“农村生活垃圾分类,不能搞得太复杂,否则村民们理解不了,也就没法推行。”市农村环境整治办公室负责人韩金明说。
当地根据农村生活垃圾的特点,把垃圾分成了可腐烂垃圾和不可腐烂垃圾,让村民们进行初分。每个村民家门口都摆放了一黄一蓝两个垃圾桶,黄色桶装玻璃、塑料等不可腐烂垃圾,蓝色桶装剩菜剩饭、果皮等可腐烂垃圾,桶上有标识,简单易行。
唐爱红可以接受这样的垃圾分类:“平时留在村里的人,文化水平整体都不高,你分得越细,越搞不好。”

在邻近的黄麓镇昶方村,66岁的保洁员夏长叶还承担着宣传垃圾分类的工作。“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房里现代化,屋外脏乱差”,这一度是昶方村的真实写照。“原来村子里没有垃圾桶,我们就把垃圾直接扔到沟渠、水塘里。”夏长叶说,“刚开始搞垃圾分类,村民们不大习惯,不过通过宣传,慢慢地也都接受了,现在这么干净的环境,谁随手扔个垃圾在地上,都不好意思。”
3.jpg

图丨昶方村整洁的村道。(新华社记者 陈尚营 摄)
现在的巢湖农村,曾经常见的垃圾堆、白色垃圾,基本没了踪迹。“我们有个说法,只要眼睛能看到的地方,垃圾都要清理。”韩金明说,“巢湖农村垃圾治理的经验,已经吸引了中国其他100多个地方来观摩学习。”

(来源:新华社客户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巢湖论坛 ( 皖ICP备05005653号-1|皖公网安备 34018102340183号 )

GMT+8, 2025-4-21 02:49 , Processed in 0.133415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