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15”前后,不少知名品牌被爆出存在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无论是新京报曝光的“杨铭宇黄焖鸡米饭后厨乱象”、低价“假酸奶”问题,还是湖北经视曝光的小龙坎火锅乱象,无一不表明,尽管食品安全问题广受关注,也一直是重点监管整治领域,但至今仍是痼疾待解。人们惊讶于杨铭宇黄焖鸡米饭、小龙坎火锅这样的“大品牌”,竟然都在最基本的食品安全层面“爆雷”,这也让人对监管部门的系统性监管举措在保障食品安全方面的作用,抱以更大期待。 为进一步畅通食品生产经营企业、集中用餐单位内部举报渠道,鼓励引导食品从业者及相关人员积极举报食品安全违法违规行为和重大风险隐患,充分发挥社会共治作用,切实守护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市场监管总局已开发“全国食品安全举报系统”,将于5月份正式上线开通。
举报系统将进一步畅通食品生产经营企业、集中用餐单位内部举报渠道,鼓励引导食品从业者及相关人员积极举报食品安全违法违规行为和重大风险隐患,充分发挥社会共治作用,切实守护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由国家层面的监管部门搭建专门的、高层级的内部举报渠道,无疑是向社会释放了“维护食品安全”明确信号。
一、系统核心功能与目标举报渠道升级
1.内部举报优先:系统重点打通食品生产经营企业、集中用餐单位(如学校食堂、大型企业食堂)的内部举报通道,鼓励食品从业者(如生产线员工、质检人员)及知情人士积极举报食品安全违法违规行为(如使用过期原料、违规添加、虚假标注等)。
2.社会共治:通过线上平台(如市场监管总局官网、公众号、APP)和线下多渠道,让公众、消费者、行业内部人员都能便捷参与食品安全监督。举报响应与处理
1.快速响应机制:举报信息将直接接入市场监管部门的执法系统,对重大风险隐患(如集体中毒风险、非法添加剂使用)优先核查。
2.保密与奖励:保护举报人隐私,对实名举报且查证属实的案例,将依据《食品安全法》给予奖励(如罚款金额的一定比例)。
二、配套政策与措施
1. 《食品标识监督管理办法》即将出台·解决标签乱象:针对消费者普遍反映的“保质期难找、字体过小”等问题,新规要求:
o保质期标注:必须按“年、月、日”顺序清晰标注到期日(如“2025年12月31日”),禁止模糊表述(如“保质期12个月”)。
o字体与位置:生产日期和保质期需使用醒目字体,置于包装显著位置,确保消费者“一目了然”。·违规处罚:对标签不合规的企业,将依法责令整改或处罚。
2. 2025年食品安全抽检计划“四个最严”标准:以“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为原则,重点打击:o农兽药残留超标(如蔬菜、水果、肉类)。
o食品添加剂滥用(如防腐剂、甜味剂、色素)。
o非法保鲜技术(如果蔬保鲜剂过量使用)。
o校园食堂:严查食材采购、储存、加工流程。
o网络销售平台(如外卖、直播带货):打击虚假宣传、无证经营。
o连锁快餐店:抽查中央厨房的卫生与配送安全。新兴业态监管:对“预制菜”“网红食品”等加强抽检,确保线上线下的食品安全一致性。
三、系统上线的意义与影响消费者权益保障
o知情权提升:清晰的标签标注让消费者更易判断食品安全性,减少因误食过期或问题食品引发的健康风险。
o维权渠道畅通:通过举报系统,消费者可直接反馈问题,监管部门可快速溯源并处置。行业规范与震慑作用
o内部监督强化:鼓励企业内部人员举报,能更早发现“黑箱操作”,避免系统性风险(如某企业长期使用地沟油)。
o违法成本提高:对举报查实的案例,将依法从严处罚(如高额罚款、吊销执照、刑事责任),形成行业震慑。技术赋能监管
o大数据分析:系统可能整合AI技术,自动识别高频举报区域或企业,生成风险预警,辅助精准执法。
o跨部门协作:与公安、卫健等部门数据联动,对涉及公共安全的重大案件(如毒奶粉事件)快速响应。
四、未来展望
·长期目标:通过举报系统与新规的协同,逐步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的全链条监管,降低食品安全事故率。
·国际对标:参考欧盟、美国等成熟体系,未来可能引入“区块链溯源”技术,让消费者扫码即可查看食品全生命周期信息。
·社会参与深化:鼓励第三方机构(如消费者协会、媒体)与举报系统联动,形成“全民监督”的食品安全生态。
总结“全国食品安全举报系统”的上线,标志着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预防”,通过技术赋能与社会共治,有望大幅降低食品安全风险,让公众吃得更安心。5月正式运行后,建议消费者和从业者积极关注并使用该系统,共同守护“舌尖上的安全”。
来源:新华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