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楼主: 巢湖俞磊

【公告】2006年11月29日起,在社区发原创帖100%随机获得点券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7-7 16:24:20 | 显示全部楼层

【公告】2006年11月29日起,在社区发原创帖100%随机获得点券

是的,原创是没有必要刻意地去想,我觉得真实的就是感人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7-11 10:47:03 | 显示全部楼层

【公告】2006年11月29日起,在社区发原创帖100%随机获得点券

石油又称原油,是从地下深处开采的棕黑色可燃粘稠液体。石油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经过漫长的演化形成的混合物,与煤一样属于化石燃料。石油的性质因产地而异,密度为0.8~1.0克/厘米,粘度范围很宽,凝固点差别很大(30~-60摄氏度),沸点范围为常温到500摄氏度以上,可容于多种有机溶剂,不溶于水,但可与水形成乳状液。组成石油的化学元素主要是碳(83%~87%)、氢(11%~14%),其余为硫(0.06%~0.8%)、氮(0.02%~1.7%)、氧(0.08%~1.82%)及微量金属元素(镍、钒、铁等)。由碳和氢化合形成的烃类构成石油的主要组成部分,约占95%~99%,含硫、氧、氮的化合物对石油产品有害,在石油加工中应尽量除去。不同产地的石油中,各种烃类的结构和所占比例相差很大,但主要属于烷烃、环烷烃、芳香烃三类。通常以烷烃为主的石油称为石蜡基石油;以环烷烃、芳香烃为主的称环烃基石油;介于二者之间的称中间基石油。我国主要原油的特点是含蜡较多,凝固点高,硫含量低,镍、氮含量中等,钒含量极少。除个别油田外,原油中汽油馏分较少,渣油占1/3。组成不同类的石油,加工方法有差别,产品的性能也不同,应当物尽其用。大庆原油的主要特点是含蜡量高,凝点高,硫含量低,属低硫石蜡基原油。
   石油的发现、开采和直接利用由来已久,加工利用并逐渐形成石油炼制(简称炼制)工业始于19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40~50年代形成的现代炼油工业,是最大的加工工业之一。19世纪30年代起,陆续建立了石油蒸馏工厂,产品主要是灯用煤油,汽油没有用途当废料抛弃。19世纪70年代建造了润滑油厂,并开始把蒸馏得到的高沸点油做锅炉燃料。19世纪末内燃机的问世使汽油和柴油的需求猛增,仅靠原油的蒸馏(即原油的一次加工)不能满足需求,于是诞生了以增产汽、柴油为目的,综合利用原由各种成分的原油二次加工工艺。如1913年实现了热裂化,1930年实现了焦化,1930年实现了催化裂化,1940年实现了催化重整,此后加氢技术也迅速发展,这就形成了现代的石油炼制工业。20世纪50年代以后,石油炼制为化工产品的发展提供了大量原料,形成了现代的石油化学工业。1996年全世界的石油加工能力为38亿吨,我国为1.4亿吨。大型炼油厂的年加工能力已超过1000万吨。
   石油产品可分为:石油燃料、石油溶剂与化工原料、润滑剂、石蜡、石油沥青、石油焦等6类。其中,各种燃料产量最大,约占总产量的90%;各种润滑剂品种最多,产量约占5%。各国都制定了产品标准,以适应生产和使用的需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7-11 10:47:44 | 显示全部楼层

【公告】2006年11月29日起,在社区发原创帖100%随机获得点券

前述各装置生产的油品一般还不能直接作为商品,为满足商品要求,除需进行调合、添加添加剂外,往往还需要进一步精制,除去杂质,改善性能以满足实际要求。常见的杂质有含硫、氮、氧的化合物,以及混在油中的蜡和胶质等不理想成分。它们可使油品有臭味,色泽深,腐蚀机械设备,不易保存。除去杂质常用的方法有酸碱精制、脱臭、加氢、溶剂精制、白土精制、脱蜡等。酸精制是用硫酸处理油品,可除去某些含硫化合物、含氮化合物和胶质。碱精制是用烧碱水溶液处理油品,如汽油、柴油、润滑油,可除去含氧化合物和硫化物,并可除去酸精制时残留的硫酸。酸精制与碱精制常联合应用,故称酸碱精制。脱臭是针对含硫高的原油制成的汽、煤、柴油,因含硫醇而产生恶臭。硫醇含量高时会引起油品生胶质,不易保存。可采用催化剂存在下,先用碱液处理,再用空气氧化。加氢是在催化剂存在下,于300~425摄氏度,1.5兆帕压力下加氢,可除去含硫、氮、氧的化合物和金属杂质,改进油品的储存性能和腐蚀性、燃烧性,可用于各种油品。脱蜡主要用于精制航空煤油、柴油等。油中含蜡,在低温下形成蜡的结晶,影响流动性能,并易于堵塞管道。脱蜡对航空用油十分重要。脱蜡可用分子筛吸附。润滑油的精制常采用溶剂精制脱除不理想成分,以改善组成和颜色。有时需要脱蜡。白土精制一般放在精制工序的最后,用白土(主要由二氧化硅和三氧化二铝组成)吸附有害的物质。
   酸精制是用硫酸处理油品,可除去某些含硫化合物、含氮化合物和胶质。碱精制是用烧碱水溶液处理油品,如汽油、柴油、润滑油,可除去含氧化合物和硫化物,并可除去酸精制时残留的硫酸。酸精制与碱精制常联合应用,故称酸碱精制。脱臭是针对含硫高的原油制成的汽、煤、柴油,因含硫醇而产生恶臭,硫醇含量高时会引起油品生胶质,不易保存。可采用催化剂存在下,先用碱液处理,再用空气氧化。加氢是在催化剂存在下于300~425摄氏度,1.5兆帕压力下加氢,可除去含硫、氮、氧的化合物和金属杂质,改进油品的储存性能和腐蚀性、燃烧性,可用于各种油品。脱蜡主要用于精制航空煤油、柴油等。油中含蜡,在低温下形成蜡的结晶,影响流动性能,并易于堵塞管道。脱蜡对航空用油十分重要。脱蜡可用分子筛吸附。润滑油的精制常采用溶剂精制脱除不理想成分,以改善组成和颜色。有时需要脱蜡。白土精制一般放在精制工序的最后,用白土(主要由二氧化硅和三氧化二铝组成)吸附有害的物质。润滑油原料主要来自原油的蒸馏,润滑油最主要的性能是粘度、安定性和润滑性。生产润滑油的基本过程实质上是除去原料油中的不理想组分,主要是胶质、沥青质和含硫、氮、氧的化合物以及蜡、多环芳香烃,这些组分主要影响粘度、安定性、色泽。方法有溶剂精制、脱蜡和脱沥青、加氢和白土精制。溶剂精制是利用溶剂对不同组分的溶解度不同达到精制的目的,为绝大多数的润滑油生产过程所采用。常用溶剂有糠醛和苯酚。生产过程与重整装置的芳香烃抽提相似。溶剂脱蜡是除去润滑油原料中易在低温下产生结晶的组分,主要指石蜡,脱蜡采用冷结晶法,为克服低温下粘度过大,石蜡结晶太小不便过滤,常加入对蜡无溶解作用的混合溶剂,如甲苯-甲基乙基酮,故脱蜡常称为酮苯脱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7-11 10:48:01 | 显示全部楼层

【公告】2006年11月29日起,在社区发原创帖100%随机获得点券

现代石油工业若从1859年算起,已有近140年的历史。然而开发地质学的出现还不到50年,它是石油开发深入发展的产物,随石油开发技术的发展而发展,作为一个成熟的学科而高速发展则是近20年的事情。
   早期的石油工业,石油勘探由地质家为主体来进行,油气田发现以后交由石油工程师管理开采,地质家不参与石油开采活动。美国石油地质家协会〈AAPG〉与石油工程师协会(SPE〉的成立,以及它们在学术会议、出版物上表现出的学术分工,也非常明显地反映了这一历史分割.这是由当时石油开发的水平所决定的。本世纪30年代以前,油田发现以后,油田主抢占租地,抢先钻生产井采油,油田开发比较盲目,是所谓“掠夺式开采”的阶段。这以美国30年代初发现并投入开采的东得克萨斯大油田最为典型。该油田1930年9月发现,很多公司蜂拥而上,到1932年底就钻成近万口采油井,10年内在560平方公里含油面积内钻成26000口生产井。油井出现明显的井间干扰,过早见水,产量递减过快等,促使石油工程师们采用限制井距和单井产量来保护油田的生产,油田开发转入了“保守开采”阶段。当时美国得州的铁道委员会所提出的限制井距和单井配产的法规代表了30到40年代石油开采的主导战略思想。这时石油开发还处于仅仅利用油田天然能量开采的阶段,虽然促进了油层物理、渗流力学以及油藏工程等学科和技术的发展,但开发地质仍处于“笼而统之、大平均”的油藏概念水平,一张构造图、一张等厚图以及几个平均参数,完全可以满足开发需要。真正的开发地质学不可能在此时产生。40年代,由于污水回注,带来油田开发的一次历史性革命;注水开发(西方当时称二次采油)在50年代很快成为普遍工业性应用的主导开发方式。这一历史性的变革是开发地质学产生并逐步成熟、独立的主要契机和动力。
   注水开发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储层连续性和连通性问题,没有分单层的储层等时对比,就不可能搞清每个储层的连续性和连通性,这正是为什么早期开发地质工作者把油层的小层(单层)对比作为最基础和最重要的工作讨论和攻关的主要原因。注水开发紧接着遇到的第二个问题是储层客观存在的非均质性问题,储层各种尺度的非均质性极大地影响到注水开发效果。当然早期注意的是层间、平面比较宏观规模的非均质性。这就要求把每口井每个储层的岩石物理属性求准,从而掌握它们的空间分布规律。这些逐渐被人们认识到的注水开发中必须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油藏地质问题,突破了“笼而统之、大平均”的传统地质工作方法,不仅促使开发地质学产生和发展,而且可以这样说,开发地质、油藏描述、储层表征以及相应的技术发展到今日,仍然要解决这两个基础问题,只是深度上、精度上不断提高。
   开发地质学的出现和萌芽时期,可以苏联米尔钦克于1946年出版的《油矿地质学》和美国L.w.里诺编撰于1949年出版的《地下地质学》为标志。后者更多地侧重于录取和建立钻孔地质剖面的方法;前者更具创立开发地质学的代表性,这与前苏联比较广泛地采用注水开发,并将其应用于油田早期开发,作为一次采油方式有关。从1975年L.N.马克西莫夫编写的《油田开发地质基础》来看,前苏联开发地质学已比较成熟,而美国正式出版的《石油开发地质学》在1979年才由塔尔萨大学的P.A.迪基完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7-11 10:48:28 | 显示全部楼层

【公告】2006年11月29日起,在社区发原创帖100%随机获得点券

我国成品油价格改革的总目标是市场竞争形成价格。但在从目前的定价机制向市场定价的过渡阶段,还将采用政府定价的方式。政府所制定的国内成品油价格应该体现两个原则:既要与国际市场价格相接轨,反映国际市场价格的变化,又要体现成品油价格的地区性,与我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可以利用邻近国际市场价格为基础价格,在此基础价格之上,通过考虑本国的居民消费水平、炼厂的成本、不同市场的差异、市场的供求情况等影响因素,确定一个合理的价格调整系数,对基础价格进行调整,从而体现成品油价格的地区性。基础价格可以取一个月的平均值,而调整系数则每半年或一年测定一次,并逐步减少调整的力度。到过渡期结束时,将国内成品油定价模式从国家制定指导价格完全过渡到市场定价。
   炼厂成本主要是指除原油成本以外的炼油成本。加入WTO以后,欧美等国家由于本身油品消费量很大,而且到我国市场的运输距离很远,因此估计其油品不会大量进入我国。而日本则由于资源因素的影响,也不会成为国内油品市场的主要竞争者。因此,未来国内市场,我国炼厂成品油的主要竞争对手将是韩国和新加坡等国家。
   我国目前的炼油成本水平不但远远比不上国际先进水平,而且与亚洲(除日本)的平均水平相比也有比较大的差距。因此,用国际市场成品油价格到岸完税后直接作为国内成品油价格的接轨价格,对国内的炼油企业造成了很大的压力。成本与价格的不配比,减少了企业利润,甚至导致企业长时间亏损,对于我国炼油行业的发展也是不利的。因此,要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企业应该努力降低成本;另一方面,在制定国内成品油价格时,也要有所考虑。因此,在目前我们仍然要参考国际市场成品油价格来制定国内成品油价格的情况下,应该同时要考虑到我国经济制度中与国际惯例不相符合的部分,以及他们所带来的影响,在价格以外予以调整,尽可能地使成本与价格能够相互配比。
   一个国家的消费水平代表该国国民的购买能力,消费水平较高则能承受较高的价格,反之则不能承受。我国目前的消费水平还远达不到发达国家的水平,国民的购买能力相对较低。而且最近几年来我国物价一直比较稳定,因此国民对国内成品油价格的急剧变化难以理解。在无法承受成品油价格高位运行时,很多消费者只能选择减少消费量甚至停止消费。长远来看,这种情况对石化行业的健康发展也会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制定成品油价格时,也要充分考虑中国的国情,照顾国民的消费承受能力,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调整系数,相应地调整成品油价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7-11 10:48:44 | 显示全部楼层

【公告】2006年11月29日起,在社区发原创帖100%随机获得点券

柴油需求继续加速增长,资源供应相对紧张。我国是农业大国,对柴油的需求大于对汽油的需求。尽管炼油企业已尽可能提高柴汽比,但柴油供应仍紧张。由于2000年我国农业生产增长缓慢,估计2001年国家会采取一定措施加速农业发展,同时西部大开发也将加大基本设施建设力度,因此,2001年我国柴油需求仍将十分强劲。鉴于国内各炼厂进一步大幅提高柴汽比的可能性不大,2001年国家仍会限制汽柴油进口,因此,2001年国内柴油资源仍将比较紧张。
   我国是亚洲最大的燃料油进口国,1999年共进口燃料油1407万吨。2000年1到12月份我国共进口燃料油1120万吨,不断高涨的国际原油价格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国内燃料油的消费需求,有些燃料油最终用户已用较便宜的煤部分替代了燃料油的使用,有些燃油小发电厂则关闭或改用其他能源,因此,燃料油需求量与进口量与1999年相比减少约290万吨。我国正考虑在今后几年内提高天然气产量和消费量,这势必加剧燃料油与天然气的竞争。年处理能力300万吨的广东液化天然气(LNG)接收终端项目2005年在深圳建设完成后,广东将率先使用LNG。2003年随着西气东输管道建设项目的完成,上海大多数燃油发电厂及钢铁厂也都将改用天然气作燃料。对燃料油消费构成的竞争还有可能来自渤海湾盆地的重质原油。估计2000年渤海湾油田的重质原油产量将在1999年45205桶/日的基础上提高30%。尽管如此,近来我国船用燃料油需求的快速增长,将减弱燃料油需求的下降速度。预计2001年船用燃料油销售量将从2000年的250万吨增加到2001年的300万吨。2001年国内燃料油仍将供不应求,需要大量进口,但进口量可能比2000年略有下降。
   煤油需求与生产继续快速增长,但仍需要进口,特别是高品质煤油。近年来我国民航运量持续以近10%的年增长率增长,煤油也随之成为汽煤柴需求中增长最快的成品油。1995至1999年间,汽油消费量年均增长5.7%,煤油消费量年均增长13%,柴油消费量年均增长10%。2000年以来,虽然油价大幅上涨,但民航运量仍增长较快。预计,2001年我国煤油需求仍会以较快的速度增长。2000年由于我国增加了煤油的生产,煤油的供需矛盾有所改善。估计2001年我国煤油缺口会进一步缩小,但仍需一定的进口,特别是高品质煤油。
   石脑油需求适度增长,国内供需基本平衡。由于环保意识越来越强,人们对绿色食物的需求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高,再加上生态保护和退耕还林力度的加大,2000年我国农药和无机化肥需求下跌,抑制了化工轻油的增长速度。2000年以来我国石脑油已不再需要进口,并已从1999年的净进口国变为净出口国。估计2001年我国石脑油供需将基本平衡,略有出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7-11 10:49:06 | 显示全部楼层

【公告】2006年11月29日起,在社区发原创帖100%随机获得点券

进入21世纪,在世界市场上影响日益增长的产品是叶面肥、缓释和控制释放肥料以及掺有硝化抑制剂或尿酶抑制剂的稳定化肥料。
   传统氮肥、磷肥生产工艺在节能及节约资源方面均存在严重的弊端。我国用于生产化肥消耗的能源,自1995年起每年超过6000万吨标煤,约占全国能源总产量的5%,而生物固氮可在温和条件下进行,绝对优于传统肥料工艺。种植大豆,其根瘤菌每年每公顷可固定约90千克氮。1999年我国种植大豆820万公顷,美国为2933万公顷,比我国多2113万公顷,这就意味着美国利用生物固氮比我国多利用了190万吨大气氮。若以氮素利用率35%计算,1180万吨尿素才能提供190万吨可利用的氮。
   传统磷肥工艺,是将低品位磷矿(我国及世界磷矿平均品位均为17% P2O5左右),经选矿富集至含30% P2O5以上,再加工成含P2O5 40~50%的高浓度磷肥,其中的大部分又用于进一步加工为含氮磷钾25~40%的中、低浓度复混肥料,最终施入土壤,再度分散在耕作层中。在耕作层中的肥料P2O5浓度在0.01%以下。初始态的P2O5越低,终态的P2O5越高,需外加能量越多,加工过程中的物耗越大。因此,可以看出传统的高浓度磷肥的生产工艺是极不合理的。1998年我国生产钙镁磷肥538.1万吨实物,直接使用了470万吨低品位磷矿;而美国以平均含33% P2O5的磷精矿生产磷铵,这意味着我国通过生产钙镁磷肥比美国多直接利用了470万吨低品位磷矿,因此我国对磷矿资源的利用比美国合理。磷矿是不可再生的有限资源,据1989年日本磷资源研究所预测,世界磷矿的开采寿命每吨35美元以下的磷矿为50~60年,每吨100美元的磷矿为100~110年,每吨200美元的磷矿虽然更多,但作为磷肥原料的磷矿石寿命不过200年左右。所以,在21世纪合理利用有限的磷资源是很重要的。
   为了21世纪工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研究以能耗最低,对环境排放量最小为目标的生态工艺学代替传统工艺。如低浓度、低能耗肥料工艺的开发;低排放、零排放肥料工艺的开发,在土壤中的行为接近自然肥料的缓释控释肥料的开发以及工农业废弃物、污水、污泥的无害化处理并转化为缓释肥料等均符合生态肥料工艺。进入21世纪,有机无机复混肥、有机无机生物肥在国内许多展览会、双交会上成交,且有压倒氮磷钾复混肥之势。在有机-无机复混肥中,21世纪可能得到大规模发展的是以处理过的畜禽粪便为主,配以少量化学肥料的有机-无机复混肥。这是因为畜禽粪便在美国、西欧、日本是引起水体硝酸盐污染、磷富营养化的主要因素之一。据称西欧、日本均制订有单位耕地面积或单位牧场牲畜头数的限制。1999年美国农业部发表了有关农业中磷素与水体富营养化的调查报告,调查了农场磷的投入与产出之差,发现耕种作物的农场,每公顷每年余剩2.2千克磷,养猪场、奶牛场分别余剩39千克、19千克磷,而养鸡场余剩的磷更多。由于禽畜场附近土壤中磷大量余剩,使美国有26个州50%以上的农地含磷超过土壤营养诊断标准。禽畜粪便使土壤中可给态磷浓度增加,遇暴雨引起磷的淋溶,而使水体富营养化。为此,美国一些州根据土壤中可给态磷浓度及其他因素,制定了表示磷淋溶程度的“磷指数”。若磷指数高于某个值,则要停止或限制一切无机、有机磷的施用。最近获悉,美国明尼苏达州即将通过法律在某些地区禁止销售一切含磷肥料。我国可耕地及多年生作物面积仅为美国的75%,而鸡养殖数,猪、牛存栏数分别为美国的2倍、6.9倍及1.1倍,我国禽畜粪便对水体的1999年全国禽畜粪便产生量约为19亿吨,是工业固体废弃物的2.4倍,畜禽养殖业已成为我国污染新大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7-11 10:49:23 | 显示全部楼层

【公告】2006年11月29日起,在社区发原创帖100%随机获得点券

进入21世纪,在世界市场上影响日益增长的产品是叶面肥、缓释和控制释放肥料以及掺有硝化抑制剂或尿酶抑制剂的稳定化肥料。
   传统氮肥、磷肥生产工艺在节能及节约资源方面均存在严重的弊端。我国用于生产化肥消耗的能源,自1995年起每年超过6000万吨标煤,约占全国能源总产量的5%,而生物固氮可在温和条件下进行,绝对优于传统肥料工艺。种植大豆,其根瘤菌每年每公顷可固定约90千克氮。1999年我国种植大豆820万公顷,美国为2933万公顷,比我国多2113万公顷,这就意味着美国利用生物固氮比我国多利用了190万吨大气氮。若以氮素利用率35%计算,1180万吨尿素才能提供190万吨可利用的氮。
   传统磷肥工艺,是将低品位磷矿(我国及世界磷矿平均品位均为17% P2O5左右),经选矿富集至含30% P2O5以上,再加工成含P2O5 40~50%的高浓度磷肥,其中的大部分又用于进一步加工为含氮磷钾25~40%的中、低浓度复混肥料,最终施入土壤,再度分散在耕作层中。在耕作层中的肥料P2O5浓度在0.01%以下。初始态的P2O5越低,终态的P2O5越高,需外加能量越多,加工过程中的物耗越大。因此,可以看出传统的高浓度磷肥的生产工艺是极不合理的。1998年我国生产钙镁磷肥538.1万吨实物,直接使用了470万吨低品位磷矿;而美国以平均含33% P2O5的磷精矿生产磷铵,这意味着我国通过生产钙镁磷肥比美国多直接利用了470万吨低品位磷矿,因此我国对磷矿资源的利用比美国合理。磷矿是不可再生的有限资源,据1989年日本磷资源研究所预测,世界磷矿的开采寿命每吨35美元以下的磷矿为50~60年,每吨100美元的磷矿为100~110年,每吨200美元的磷矿虽然更多,但作为磷肥原料的磷矿石寿命不过200年左右。所以,在21世纪合理利用有限的磷资源是很重要的。
   为了21世纪工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研究以能耗最低,对环境排放量最小为目标的生态工艺学代替传统工艺。如低浓度、低能耗肥料工艺的开发;低排放、零排放肥料工艺的开发,在土壤中的行为接近自然肥料的缓释控释肥料的开发以及工农业废弃物、污水、污泥的无害化处理并转化为缓释肥料等均符合生态肥料工艺。进入21世纪,有机无机复混肥、有机无机生物肥在国内许多展览会、双交会上成交,且有压倒氮磷钾复混肥之势。在有机-无机复混肥中,21世纪可能得到大规模发展的是以处理过的畜禽粪便为主,配以少量化学肥料的有机-无机复混肥。这是因为畜禽粪便在美国、西欧、日本是引起水体硝酸盐污染、磷富营养化的主要因素之一。据称西欧、日本均制订有单位耕地面积或单位牧场牲畜头数的限制。1999年美国农业部发表了有关农业中磷素与水体富营养化的调查报告,调查了农场磷的投入与产出之差,发现耕种作物的农场,每公顷每年余剩2.2千克磷,养猪场、奶牛场分别余剩39千克、19千克磷,而养鸡场余剩的磷更多。由于禽畜场附近土壤中磷大量余剩,使美国有26个州50%以上的农地含磷超过土壤营养诊断标准。禽畜粪便使土壤中可给态磷浓度增加,遇暴雨引起磷的淋溶,而使水体富营养化。为此,美国一些州根据土壤中可给态磷浓度及其他因素,制定了表示磷淋溶程度的“磷指数”。若磷指数高于某个值,则要停止或限制一切无机、有机磷的施用。最近获悉,美国明尼苏达州即将通过法律在某些地区禁止销售一切含磷肥料。我国可耕地及多年生作物面积仅为美国的75%,而鸡养殖数,猪、牛存栏数分别为美国的2倍、6.9倍及1.1倍,我国禽畜粪便对水体的1999年全国禽畜粪便产生量约为19亿吨,是工业固体废弃物的2.4倍,畜禽养殖业已成为我国污染新大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7-11 10:49:35 | 显示全部楼层

【公告】2006年11月29日起,在社区发原创帖100%随机获得点券

专家认为,当代世界塑料行业的发展重点在于塑料改性、塑料制品的涂布、废塑的快速生物降解,以及塑料的回收再利用等。欧美一些厂商已以线性乙烯-烯共聚物与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混料生产PA袋,产品适于包装冰淇淋、乳脂类等食品。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塑料包装行业引人注目的是PEN(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新型聚酯包装材料。由于PEN的分子结构与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相似,只是以萘环代替了苯环,因此PEN比PET具有更优异的阻隔性,特别是阻气性和防紫外线性,其耐热性也好(普通非晶态PEN热变形温度达100摄氏度,而PET仅为70摄氏度)。随着工业化手段生产PEN,不久的将来,PEN必将大量进入食品包装领域,引发PET之后的又一次包装革命。
   茂金属是过渡金属与环戊二烯相连所形成的有机金属配位化合物。茂金属化聚烯烃即是以茂金属配位化合物为催化剂,进行烯烃聚合反应所制得的聚合物。茂金属聚合物具有诸多优点,如加工性能好、强度高、高刚性及透明性好等,因而受到人们的关注,也因此推出了许多新品种。茂金属塑料将直接冲击PP、MDPE、LLDPE、弹性体等塑料市场。目前PE在世界市场上的需求量为4000万吨,预计到2005年增至5000万吨,所增加部分多为茂金属聚乙烯。茂金属塑料具有许多优点,如好的光泽、高的熔体强度及薄膜稳定性,适用于食品包装领域。
   国外大量开发多功能性复合膜,以使其功能进一步细化,例如:耐寒膜可耐-18摄氏度、-20摄氏度、-35摄氏度低温环境;对PP作防潮处理制成的防潮膜,其系列产品可分为防潮、防结露、防蒸汽、可调节水分等几种类型;防腐膜可包装易腐、酸度大、甜度大的食品;摩擦膜堆垛稳定;特种PE膜耐腐蚀;防蛀膜中添加了无异味防虫剂;双向拉伸尼龙66耐热膜取代双向拉伸尼龙6膜包装食品,可耐140摄氏度的高温;保鲜膜密封性、防霉性好,无冷凝结露现象;水调节膜能吸收水果释放的乙烯气体;新型专用食品包装膜可提高食品包装的保香性;非结晶尼龙膜透明度类似玻璃;高屏蔽膜可保色、香、味、营养指标及口感质量的稳定性;金属保护膜采用LDPE改性薄膜包装液态产品,在低温环境下可热封。
   当今国外推出一些塑料新工艺,欧洲市场推出以PVC透明卷材代替吹塑成型中空容器,可减重50%,在5~9层共挤薄膜工艺中,以回收塑料作中间层,可降低成本费用,层厚由微处理反馈控制。日本推出PET与PC共挤工艺,产品不仅抗热性、抗冲击性、耐污染性、耐药性均提高,同时价格也有所下降。以PP发泡收缩标套用于玻璃瓶,适于90摄氏度巴氏灭菌热灌装。英国推出特种PP树脂注吹包装瓶,可达到轻质、高强度、厚薄均匀、省原料目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7-11 10:49:50 | 显示全部楼层

【公告】2006年11月29日起,在社区发原创帖100%随机获得点券

通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已是世界化肥超级大国,无论从生产与消费都从一无所有到双双世界夺冠。大量施用化学肥料,对农业增产发挥了巨大的作用。1999年的统计资料表明,我国在世界总土地面积7.2%的国土上,以8.9%的世界总耕地,除生产出世界粮食总产量的21.2%,还生产了占世界总产量40%的蔬菜及瓜类,37%的烟叶,36%的花生,26%的禽蛋、肉类,25%的茶叶,23%的油菜籽及芝麻,24%的籽棉,13%的水果,9%的坚果及7%的糖。我国花生、芝麻单产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1倍,籽棉为1.95倍,谷物为1.6倍,块茎作物为1.45倍,糖料作物为1.3倍。现在我国绝大多数人民丰衣足食,大量施用化学肥料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回顾上个世纪世界化肥生产与消费的发展,在20世纪中叶以前,世界耕地面积与人口同步增长,粮食供应的增长几乎全部依赖耕地面积的扩大。但自1950年以后,耕地面积的扩大逐步低于人口的增长率,施用化肥成为作物增产的重要措施。1950年至1986年,世界人口由25.2亿增加至49.4亿吨增加至16.15亿吨,增长了2.66倍,这主要得益于肥料使用量由1400万吨,增加至1.31亿吨,增长了9.63倍。世界化肥生产与消费在经历了将近40年的快速增长后,进入20世纪90年代,处于相对稳定阶段。1989到1991年3年中,世界化肥年平均产量为14833.4万吨,年平均消费量为13865.3万吨,而1998到1999的产量为14725.3万吨,消费量为13735.5万吨。由此可以看出自上世纪看成为世界化肥生产与消费快速成长的“青少年时代”,那么,21世纪化肥行业将进入“壮年时代”,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不可能再快速增长。
   在21世纪内,世界人口将增加40多亿,我国还将增加3亿。要使人均年占有粮食377千克、棉花3.7千克、油料17千克、糖料22千克、瓜菜160千克、水果30千克,并假设生产上述作物所需的氮70%来自化肥、氮肥利用率为35%,所需的磷50%由化肥提供、磷肥利用率为20%,所需的钾40%来自化肥、钾肥利用率为50%,并考虑到牧草、饲料、水产养殖、速生林木、花卉、苗圃、景观草坪、运动场地增加的用肥量占肥料总消费量的30%,则每增加1亿人口,需增加化肥消费量650万吨。可以预见,在整个21世纪化学肥料的使用仍将是不可替代的农作物增产的重要措施之一。有关专家在分析化肥对粮食的增产作用、人口增加对粮食的需求及各种相关因素对化肥施用的影响后预测,2010年我国需要化肥4800~5000万吨。若以4900万吨计,与1994年全国化肥消费量3318万吨相比,16年平均年增长率为2.5%。笔者曾根据我国人口增长率,预测了1994年至2030年(我国人口高峰年)化肥生产增长率:氮肥平均年增长率维持1.5%,便满足我国氮肥需求的100%;磷肥平均年增长率维持3%,可满足我国磷肥需求的85%(15%依赖进口);而钾肥平均年增长率应维持7.5%,才能满足钾肥30%的自给率。在预测21世纪化肥需求时,可将我国化肥的需求预测得低一些,以有利于保护我国资源(矿产及能源),保护现有的化肥企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巢湖论坛 ( 皖ICP备05005653号-1|皖公网安备 34018102340183号 )

GMT+8, 2024-12-22 18:10 , Processed in 0.146935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